耐的拼音、解释、组词
耐的基本解释:
1 忍,受得住:忍~。~久。~人寻味。
2 古同“奈”,奈何。
耐的笔顺/笔顺名
一,ノ,丨,㇆,丨,丨,一,亅,丶
横,撇,竖,横折钩,竖,竖,横,竖钩,点
-
1 一
横
-
2 ノ
撇
-
3 丨
竖
-
4 ㇆
横折钩
-
5 丨
竖
-
6 丨
竖
-
7 一
横
-
8 亅
竖钩
-
9 丶
点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康熙字典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忍受、承受。如:「忍耐」、「不耐烦」、「吃苦耐劳」。
2. 经久、持久。如:「耐穿」、「耐用」、「耐久」。
3. 本事。如:「能耐」。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忍受、承受。【例】忍耐、吃苦耐劳
2. 经久、持久。【例】耐穿、耐用、耐久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忍受、承受。如:「忍耐」、「吃苦耐劳」。南唐.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2. 经久、持久。如:「耐穿」、「耐用」。
3. 古代的一种刑罚。只剃去鬓须而不剃发的轻刑。《汉书.卷一.高帝纪下》:「春,令郎中有罪耐以上,请之。」
4. 本事。如:「能耐」。
详细解释
耐[nài]
〈动〉
【本义】:古时一种剃掉胡须两年的刑罚
【造字法】:会意。从而,从寸。而亦声。“而”指面颊,“寸”指法度,刑法。在面颊上施刑罚,指剃须。字本作“耏”。从而,从彡。
1 同本义 ([En.] shave whiskers)
【引】
1 《说文》:耏,罪不至耏也。 按,不剃发也。
2 《汉书·高帝纪》:耏以上请之。 应劭注:“轻罪不至于耏,完其耏鬓。故曰耏。”
3 《后汉书·高帝纪》:耐罪亡命。 注:“耐,轻刑之名。一岁刑为罚作,二岁刑以上为耐。”
4 耏,多须貌。——《后汉书·章帝纪》注
5 《睡虎地秦墓竹简》:从事有亡,卒岁得,可论?耐。
【例】
又如:耐罪(古代剃去鬓须的刑罚。耐,同“耏”)
2 忍耐;忍受。引申为容忍 ([En.] be able to bear)
【引】
1 《荀子·仲尼》:能耐任之则慎行此道也。
2 《汉书·文帝纪》:耐以上。
3 《齐民要术·种椒》:此物性不耐寒。
4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华鬓不耐秋。
【例】
又如:耐痛(能忍受疼痛);耐辱(能忍受屈辱);耐静(忍受寂寞,安于清静)
3 禁得起 ([En.] be able to endure;bear)
【引】
1 唐· 杜甫《兵车行》:秦兵耐苦战。
【例】
又如:耐旱(经得起干旱);耐事(经得起得失、荣辱等人事之变);耐酸(能经受清寒困苦);耐实(牢固)
4 适宜;相称 ([En.] match;suit)
【引】
1 唐· 杜甫《洗兵马》: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
5 挨,拖延 ([En.] delay)。
【例】
如:别急,耐一会儿
6 同“奈”。无奈;奈何 ([En.] do sth.to a person)
【引】
1 唐· 杜甫《七月三日…呈元二十一曹长》:亭午减汗流,北邻耐人聒。
【例】
又如:耐何(奈何。犹对付、应付)
解释-来源《康熙字典》原文
【廣韻】【集韻】【韻會】與耏同。【說文】耏,或从寸。【前漢·高帝紀】令郞中有罪耐以上請之。【註】應劭曰:輕罪不至于髠,完其耏,故曰耏,古耐字,从彡,髮膚之首也。蘇林以爲法度字皆从寸,後改如是,音若能。如淳曰:耐,猶任也。任其事也。師古曰:依應氏之說。耐當音而,如氏之解,則音乃代反,其義亦兩通。耐謂頰旁毛也。功臣侯表,宣曲侯通,耏爲鬼薪,則應氏之說斯爲長矣。
又【廣韻】耐,忍也。【荀子·仲尼篇】能耐任之。【註】忍也。
又【集韻】【正韻】奴登切,音能。能或作耐。【禮·禮運】故聖人耐以天下爲一家。【註】耐,古能字。
又【類篇】熊屬。按宋祁漢書高帝紀註云:古者能字皆作耐字,後世以三足之能爲能,故今人書能無有作耐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