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林子(三首)
相逢红尘里,勒马共徘徊。
笑语不及了,同行忽见催。
问当何处去,明日上之回。
笑语不及了,同行忽见催。
问当何处去,明日上之回。
作者徐有贞简介
徐有贞(1407~1472)初名珵(chéng),字元玉,号天全,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祝允明外祖父。宣德八年进士,授翰林编修。因谋划英宗复位,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后诬告杀害于谦、王文等,独揽大权。因与石亨、曹吉祥相恶,出任广东参政。后为石亨等诬陷,诏徙金齿(今云南保山)为民。亨败,得放归。成化初,复官无望,遂浪迹山水间。书法古雅雄健,山水清劲不凡,撰有《武功集》。
《羽林子(三首)》
相逢红尘里,勒马共徘徊。
笑语不及了,同行忽见催。
问当何处去,明日上之回。
中文译文:
在纷繁烦扰的世间相遇,停下马儿一同徘徊。
笑语不及,突然看到同行者催促离去。
问彼将何去之处,明日再见之时回报。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明代徐有贞创作的《羽林子(三首)》之一。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绘了两位相识于红尘世界的人相遇的情景。他们在繁杂喧嚣的世界中相逢,停下马儿一同徘徊,似乎心有所感,情感纠结。然而,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时间的限制或其他事务的催促),他们的笑语未能充分交流,就突然看到同行者在催促他们离去。诗人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自己的疑问,询问他们将去何处,预言明天他们再见时的回应。
这首诗词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情景描写,表达了在繁忙的现实生活中,人们相遇、交往的匆匆与无奈。诗人通过描绘相逢的瞬间,表达了对交流和沟通的渴望,同时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离别的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引发读者对于人际关系和人生的思考。
yǔ lín zi sān shǒu
羽林子(三首)
xiāng féng hóng chén lǐ, lè mǎ gòng pái huái.
相逢红尘里,勒马共徘徊。
xiào yǔ bù jí le, tóng háng hū jiàn cuī.
笑语不及了,同行忽见催。
wèn dāng hé chǔ qù, míng rì shàng zhī huí.
问当何处去,明日上之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