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叠石(此石韩给事所遗)

作者:李德裕唐代

潺湲桂水湍,漱石多奇状。
鳞次冠烟霞,蝉联叠波浪。
今来碧梧下,迥出秋潭上。
岁晚苔藓滋,怀贤益惆怅。

分类:

作者李德裕简介

李德裕(787—849),字文饶,唐代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县)人,与其父李吉甫均为晚唐名相。唐文宗时,受李宗闵、牛僧儒等牛党势力倾轧,由翰林学士出为浙西观察使。太和七年,入相,复遭奸臣郑注、李训等人排斥,左迁。唐武宗即位后,李德裕再度入相,执政期间外平回鹘、内定昭义、裁汰冗官、协助武宗灭佛,功绩显赫。会昌四年八月,进封太尉、赵国公。唐武宗与李德裕之间的君臣相知成为晚唐之绝唱。后唐宣宗即位,李德裕由于位高权重,五贬为崖州司户。李德裕两度为相,太和年间为相1年8个月,会昌年间为相5年7个月,两次为相7年3个月。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叠石(此石韩给事所遗)》是唐代李德裕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潺湲桂水湍,漱石多奇状。
鳞次冠烟霞,蝉联叠波浪。
今来碧梧下,迥出秋潭上。
岁晚苔藓滋,怀贤益惆怅。

中文译文:
清澈的桂水奔流不息,冲刷着奇特的石头形状。
层层叠叠,如烟如霞,如波浪般连绵不绝。
如今这块石头安放在碧梧树下,与秋潭相映成趣。
岁月渐晚,苔藓滋生,使我怀念贤人,愈发感到忧愁。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石头的景致,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触动以及对逝去贤人的思念之情。

诗的前两句以形容词和动词描绘了桂水的声音和石头的奇特形态。潺湲和桂水湍形容了水流的声音,给人以清新、流动的感觉;漱石多奇状则揭示了石头的丰富多样,可能是指石头上的纹理、形状等特点。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比喻,将石头的层次感和连绵不断的景色与鱼鳞、烟霞、波浪相类比。这种层叠的景象给人以壮丽、变幻的视觉感受,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

接着,诗人转移了视角,描述了这块石头的现状。它如今被放置在碧梧树下,与秋潭的景色相得益彰。这里可能暗示了石头的珍贵和独特之处,也展现了作者对这种景物的赞叹和喜爱。

最后两句表达了岁月流逝,石头上渐渐生长的苔藓,引发了作者对逝去贤人的思念和忧愁。岁晚苔藓滋的描写,把自然景观与人事之感结合,使诗境更加深沉和含蓄。

整首诗通过描绘石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逝去贤人的思念之情。同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事之感的结合,展现了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变化,使诗词充满了禅意和哲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sī píng quán shù shí zá yǒng yī shí shǒu dié shí cǐ shí hán jǐ shì suǒ yí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叠石(此石韩给事所遗)

chán yuán guì shuǐ tuān, shù shí duō qí zhuàng.
潺湲桂水湍,漱石多奇状。
lín cì guān yān xiá, chán lián dié bō làng.
鳞次冠烟霞,蝉联叠波浪。
jīn lái bì wú xià, jiǒng chū qiū tán shàng.
今来碧梧下,迥出秋潭上。
suì wǎn tái xiǎn zī, huái xián yì chóu chàng.
岁晚苔藓滋,怀贤益惆怅。

你可能还喜欢李德裕的诗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山桂(此花紫色,英藻繁缛) 访韦楚老不遇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金松(出天台山,叶带金色) 题柳郎中故居 遥伤茅山县孙尊师三首 重忆山居六首·泰山石(兖州从事所寄) 追和太师颜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海石楠 秋日美晴,郡楼闲眺,寄荆南张书记 忆金门旧游奉寄江西沈大夫 故人寄茶 早秋龙兴寺江亭闲眺忆龙门山居寄崔张旧从事(宜春作) 夏晚有怀平泉林居(宜春作) 汨罗 早春至言禅公法堂忆平泉别业(金陵作) 忆平泉山居,赠沈吏部一首(中书作)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自叙(非尚子遍游五岳) 离平泉马上作(一作离东都平泉) 重过列子庙追感顷年自淮服与居守王仆射…四韵奉寄 奉和韦侍御陪相公游开义五言六韵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白鹭鹚 奉送相公十八丈镇扬州(一作和王播游故居感旧) 比闻龙门敬善寺有红桂树独秀伊川尝于江南…赠陈侍御 忆平泉杂咏·忆初暖 首夏清景想望山居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海鱼骨 近于伊川卜山居将命者画图而至欣然有感…青田胎化鹤 近腊对雪有怀林居 述梦诗四十韵 重忆山居六首·漏潭石(鲁客见遗) 思平泉树石杂咏一十首·海上石笋 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月桂(出蒋山,浅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