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的拼音、解释、组词
狂人日记的简介:
kuáng rén rì jì
①中篇小说。俄国果戈理作于1835年。一个小官吏一生为长官服务。他原以为长官具有崇高的品德,后却发现“一切最好的东西”都被长官霸占去了。他终至发狂而被拘禁,受到残酷迫害。②中篇小说。鲁迅作。1918年发表。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受过封建教育,在目睹宗法制度和旧礼教吃人的事实后,心情极为恐惧,半夜查看历史,发现“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于是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①中篇小说。俄国果戈理作于1835年。一个小官吏一生为长官服务。他原以为长官具有崇高的品德,后却发现“一切最好的东西”都被长官霸占去了。他终至发狂而被拘禁,受到残酷迫害。②中篇小说。鲁迅作。1918年发表。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受过封建教育,在目睹宗法制度和旧礼教吃人的事实后,心情极为恐惧,半夜查看历史,发现“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于是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AI解释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发表于1918年,最初连载于《新青年》杂志第四卷第五号上。这部作品以“狂人”的视角,通过其内心独白的形式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残酷,以及人性中的弱点与病态。《狂人日记》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精神,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成果之一。
详细解释
- 主题:作品的主题是对封建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 情节结构:小说采用日记的形式展开,以“狂人”自述的方式讲述了一个关于历史循环、家族复仇与人性扭曲的故事。通过“狂人”的视角,作者揭示了吃人这一残酷现象背后深刻的社会、文化根源。
- 人物塑造:“狂人”是一个在精神上受到严重压迫的人,他看到了世间的一切都充满了血腥与罪恶,并对周围的世界产生了怀疑和批判的态度。
造句
- 《狂人日记》以其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让人深思。
- 在《狂人日记》中,“狂人”通过日记的形式表达了对旧社会体制的不满和抗争。
- 鲁迅先生创作的《狂人日记》,是现代文学中批判封建礼教的一座丰碑。
- 读完《狂人日记》,我感到一种深深的震撼,仿佛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看到了一条模糊而清晰的道路。
- 每当我思考人性和社会问题时,《狂人日记》总是给我带来新的启示。
分词解释
狂
kuáng
1 本称狗发疯,后亦指人精神失常:~犬。疯~。癫~。发~。~人。2 纵情任性或放荡骄恣的态度:轻~。~妄(极端自高自大)。~吠(狗狂叫,借指疯狂的叫嚣)。~乱。~野。~躁。~恣。~草(草书的一种,风格狂放无羁)。3 气势猛烈,超出常度:~风。~飙。~热。力挽~澜。
人
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日
rì
1 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亦称“太阳”):~月星辰。~晷(guǐ)(古代利用太阳投射的影子来测定时刻的装置)。~珥。~薄西山(太阳快要落山了,喻衰老的人或腐朽的事物接近死亡)。2 白天,与“夜”相对:~班。3 天,一昼夜:多~不见。今~。~程。4 某一天:纪念~。5 计算工作的时间单位,通常以八小时或六小时为一个工作日。6 时候:春~。往~。7 每天,一天一天地:~记。~益。8 特指“日本国”。
记
jì
1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取。~性。博闻强~。2 把事物写下来:~录。~功。~者。3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日~。大事~。4 符号,标识(zhì):印~。标~。~号。5 古时的一种公文:奏~。笺~。6 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7 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