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邑簿的拼音、解释、组词

都邑簿的简介:

dū/dōu yì bù/bó
1.古代以记载帝京宫阙﹑陵庙﹑街廛﹑郭邑规模制度为主的典籍。

  • AI解释

都邑簿》,在古代文献中,通常是指记录城市或城镇管理、居民情况及相关事务的档案文件。这些档案可能包括人口统计、税收记录、土地所有权、官职任命等信息。简而言之,“都邑簿”是古代政府对某一区域进行有效管理和治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造句示例:

  1. 在汉朝,地方官员需要定期编纂《都邑簿》,以确保国家的财政收入和人口统计数据准确无误。
  2. 唐代的《都邑簿》详细记录了长安城的街道布局、店铺分布以及居民的家庭信息。
  3. 通过分析宋代《都邑簿》中的内容,现代学者得以更深入地理解当时城市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
  4. 隋朝政府加强了对地方行政管理的重视,《都邑簿》因此成为了衡量各地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
  5. 在明清时期,一些地区的《都邑簿》还记录了自然灾害的情况和应对措施,为后来的灾害预防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这些造句展示了“都邑簿”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用途和重要性,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城市管理和居民信息记录的关注。

分词解释

dū,dōu

1 大都市:~市。~会。通~大邑。2 一国的最高行政机关所在的地方,京城:首~。国~。京~。建~。3 美好:“雍容闲雅,甚~”。~丽。~雅。4 总:~为一集。5 居:“~卿相之位”。6 古代称头目、首领。7 姓。

1 城市,都城:城~。都~。2 旧指县:~人(同乡的人)。~庠(明清时称县学)。~宰。3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4 古同“悒”,愁闷不安。
簿

bù,bó

1 本子,册籍:~册。~记。~籍。~录。2 古代称公文、案卷:对~公堂。3 古代的仪仗侍从:~伍。卤~(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4 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