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拼音、解释、组词
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简介:
cáng zhī míng shān,chuán zhī qí rén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把著作藏在名山,传给志趣相投的人。
- AI解释
这个短语“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源自中国古代文人对于作品流传的一种理想状态和愿望。它表达的是将书籍或著作深藏于名山之中,等待着有缘识得真意之人来发现并传承下去的思想。这种表述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希望自己的思想能被理解与传播的愿望。
详细解释:
- 藏之名山:这里的“名山”指的是那些风景秀丽、文化积淀深厚的地方,比如像泰山、华山这样的地方,或者是藏书楼、图书馆等。将作品藏于其中,意味着这些作品经过了精心的选择和保护。
- 传之其人:这表明作者希望自己的著作能够被真正理解和欣赏的人所发现和传承下去。“其人”指的是那些具有足够文化素养、思想深度以及能理解作者意图的读者或学者。
造句示例:
- 在那个时代,许多文人墨客都将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藏之名山,期望有朝一日能够传之其人。
- 李白曾将自己的诗歌藏于泰山之上,他认为只有真正懂得欣赏的人才能发现它们的价值。
- 古人常说“藏之名山,传之其人”,这正是他们对文化传播和继承的深刻认识。
- 他将毕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部著作上,希望能有识者能发现它,并将其传承下去。
- 她不仅把她的作品珍藏于图书馆之中,更期待着能够找到那些真正理解她思想的人。
这样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古典文学和传统文化中十分常见,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知识、文化的敬重与传播的愿望。
分词解释
藏
cáng,zàng
1 隐避起来:埋~。包~。~奸。~匿。隐~。蕴~。~污纳垢。2 收存起来:收~。~品。~书。储~。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名
míng
1 人或事物的称谓:~字。~氏。~姓。~义。~分(fèn )。~堂。~落孙山。~存实亡。2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为罗敷”。3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行骗钱之实。4 叫出,说出:不可~状。5 声誉:~誉。~声。~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噪一时。~过其实。6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人。~士。~师。~将(jiàng )。~医。~著。~流。~言。~胜。~剧。7 占有:不~一文。8 量词,用于人:三~工人。
山
shān
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2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3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4 姓。
传
chuán,zhuàn
1 转(zhuǎn )授,递:~递。~输。~戒。~统。言~身教。2 推广,散布:宣~。流~。~名。~奇(➊中国唐代兴起的短篇小说;➋中国明、清两代盛行的长篇戏曲;➌指情节离奇或人物行为超乎寻常的故事)。
其
qí,jī
1 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三缄~口。独行~是。自食~果。2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余。~次。文如~人。名副~实。言过~实。3 那里面的:~中。只知~一,不知~二。4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5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6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大概~。
人
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