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892-942)的拼音、解释、组词

石敬瑭(892-942)的简介:

shí/dàn jìng táng (892-942)
即“后晋高祖”。五代晋王朝的建立者。沙陀部人。后唐时曾任河东节度使,镇守太原。公元936年勾结契丹灭后唐,并受契丹册封为帝,建都汴(今河南开封),国号晋,史称后晋。他割幽云十六州给契丹,每年献帛30万匹。并称比他小十一岁的契丹主为“父皇帝”,自称“儿皇帝”。

  • AI解释

石敬瑭(892年—942年),是五代时期后晋的开国君主,他原为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的手下重臣。在936年的历史时刻,他在契丹与后晋之间选择了向契丹称臣,并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土地以换取契丹的支持,从而引发了后世对中国古代历史复杂关系的诸多讨论和争议。石敬瑭不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之一,也以其复杂的性格和命运而著称。

详细解释:

  1. 政治地位:石敬瑭最初是后唐明宗李嗣源的重要幕僚,在后唐时期担任多种要职。
  2. 割地称臣:在936年,他向契丹耶律德光(辽太宗)称臣,并承诺将燕云十六州的土地割让给契丹。这一举动被视为对当时中国领土完整和尊严的重大损害。
  3. 建立后晋:尽管他的决定导致了与中原汉族士大夫的矛盾和冲突,石敬瑭仍成功在936年建立了后晋政权,并成为其开国皇帝。

造句示例:

  1. “尽管历史上对石敬瑭的评价各有不同,但不可否认他是一位极具政治智慧和胆略的人物。”
  2. “石敬瑭以割让燕云十六州为代价向契丹求援的做法,在当时看来或许是唯一的选择,但在后世却留下了千古骂名。”
  3. “石敬瑭的‘卖国’之举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转折点,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
  4. “尽管石敬瑭建立了后晋,并试图以此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但他的决定始终伴随着争议和非议。”
  5. “对于石敬瑭来说,割让燕云十六州以换取契丹支持的决定,成为了他一生中最重大的政治决策之一。”

以上句子从不同角度探讨了石敬瑭的历史影响及其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分词解释

shí,dàn

1 构成地壳的矿物质硬块:~破天惊(喻文章议论新奇惊人)。2 指石刻:金~。3 指古代用来治病的针:药~。药~之言(喻规劝别人的话)。4 中国古代乐器八音之一。5 姓。

jìng

1 尊重,有礼貌地对待:尊~。致~。~重(zhòng )。~爱。~仰。恭~。~辞。~慕。~献。2 表示敬意的礼物:喜~。寿~。3 有礼貌地送上去:~酒。~香。4 谨慎,不怠慢:慎始~终(自始自终都谨慎不懈)。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