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也正名的拼音、解释、组词

必也正名的简介:

bì yě zhèng míng
指必须按照正统伦理观念和礼仪关系来端正纲纪名分。

  • AI解释

《论语·子张》篇中记载:“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子张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夏曰:‘吾不与也。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母。王事敦厚,则民之于上淡而轻;王事敦朴,则民之于上敬而重。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里的“必也正名”指的是孔子弟子子夏认为在治理国家时必须使名分、职务与实际相符,这样才能确保社会秩序和礼仪制度的正常运行。

详细解释

  • 正名:指明确和确定事物的真实名称或身份。在这里,主要是指确认人们的社会角色以及相应的职责。
  • 名不正则言不顺:如果名称不当,那么讲话时也无法表达清楚。
  • 言不顺则事不成:说话不清楚无法使事情得到妥善处理。
  • 事不成则礼乐不兴:事务办不成,那也就无法推行礼乐制度。
  •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礼仪和音乐不能兴起,那么制定的法律也无法公正执行。
  •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如果刑罚不当,人们就会感到无所适从。

造句

  1. 在企业管理中,明确岗位职责就是“必也正名”,只有角色与实际相符,才能更好地推动工作进展。
  2. 学校教育应该“必也正名”,确保每个老师都明白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才能培养出有责任感的学生。
  3. 政府部门在实施政策时,必须做到“必也正名”,即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能范围和权限,这样才能提高行政效率。
  4. 家庭中也要讲究“必也正名”的道理,父母子女之间各有角色定位,才能维护家庭和睦。
  5. 在法律体系中,“必也正名”意味着要确保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身份以及相应的义务与权利,这有助于构建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分词解释

1 一定:~定。~然。~须(一定要)。~需(不可少的)。势~。未~。事~躬亲。2 决定,肯定:“深念远虑兮,胜乃可~”。3 固执:“毋意,毋~”。4 果真,假使:“王~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 副词,表示同样、并行的意思:你去,我~去。2 在否定句里表示语气的加强:一点儿~不错。3 在复句中表转折意:虽然你不说,我~能猜个八九不离十。4 文言语气助词(❶表判断;❷表疑问;❸表停顿;❹形容词尾)。5 表示容忍或承认某种情况:~罢。

míng

1 人或事物的称谓:~字。~氏。~姓。~义。~分(fèn )。~堂。~落孙山。~存实亡。2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为罗敷”。3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行骗钱之实。4 叫出,说出:不可~状。5 声誉:~誉。~声。~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噪一时。~过其实。6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人。~士。~师。~将(jiàng )。~医。~著。~流。~言。~胜。~剧。7 占有:不~一文。8 量词,用于人:三~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