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问之学的拼音、解释、组词

记问之学的简介:

jì wèn zhī xué
只是记诵书本,以资谈助或应答问难的学问。指对学问未融会贯通,不成体系。

  • AI解释

记问之学》这个词语并不是一个标准的历史典籍或学术著作名称,但从字面理解来看,“记”指的是记忆、记住;“问”则是询问、请教的意思。因此,“记问之学”可以理解为依靠记忆和学习他人知识学问的一种学习方式或教育方法。

在古代中国,这种学习方式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专注于积累前人知识而较少注重个人思考和创新的学者。它强调的是通过阅读书籍、听取教师讲解等方式来获取知识,并将其记忆下来。这种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个人的记忆力与勤奋程度。

下面我们用五个句子来展示如何使用“记问之学”这个概念:

  1. 小明家境贫寒,他无法购买新书,只能通过向老师借阅旧书,然后抄写下来,这正是典型的记问之学
  2. 在古代社会,很多学者都采取记问之学的方法,在大量阅读和学习古人的智慧成果后进行教学和研究。
  3. 虽然现代社会的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但记问之学依然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4. 有些人过分依赖于“记问之学”,他们往往只是死记硬背而不去理解其中的道理,这不仅不利于个人成长,也会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5.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记问之学”已经变得更加便捷高效。在线课程、电子书籍等资源使得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各种知识信息。

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应倡导“知行合一”的学习理念,即不仅要积累前人的智慧成果(记问之学),还要注重实践与思考,才能实现真正的个人成长与发展。

分词解释

1 把印象保持在脑子里:~忆。~取。~性。博闻强~。2 把事物写下来:~录。~功。~者。3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字:游~。日~。大事~。4 符号,标识(zhì):印~。标~。~号。5 古时的一种公文:奏~。笺~。6 皮肤上的生下来就有的深色斑:胎~。7 量词,指打一下:给他一~耳光。

wèn

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2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3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4 管,干预:概不过~。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6 姓。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xué

1 效法,钻研知识,获得知识,读书:~生。~徒。~习。~业。~友。~者。~阀。~制。~历。~步邯郸(讥讽人只知模仿,不善于学而无成就,亦作“邯郸学步”)。2 传授知识的地方:~校(简称“学”或“校”)。~院。~府。中~。大~。上~。3 掌握的知识:~问(简称“学”)。~术(一切学问的总称)。~位。~士(➊学位名,大学毕业生;➋古代官名)。才~。治~。~识。博~多才。4 分门别类的有系统的知识:~说。哲~。数~。小~(➊古代指文学、音韵、训诂学;➋现指初等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