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生的拼音、解释、组词
侍生的简介:
shì shēng
1.明清两代官场中后辈对前辈的自称。一般用于名帖。明代翰林后三科入馆者,清代翰林后一科入馆者,均自称侍生。平辈之间,或地方官员拜访乡绅,亦有谦称侍生的。 2.旧时对于同辈或晩辈的妇人,在名帖和联幛上都称"侍生"。《称谓录》卷三十二:"今于挽妇人联幛中概称侍生。"当面口头也可称侍生。
1.明清两代官场中后辈对前辈的自称。一般用于名帖。明代翰林后三科入馆者,清代翰林后一科入馆者,均自称侍生。平辈之间,或地方官员拜访乡绅,亦有谦称侍生的。 2.旧时对于同辈或晩辈的妇人,在名帖和联幛上都称"侍生"。《称谓录》卷三十二:"今于挽妇人联幛中概称侍生。"当面口头也可称侍生。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明、清两代翰林院中后辈对前辈的自称。明代翰林,入馆后七科者称晚生,后三科者称侍生。
2. 对于同辈或晚辈的妇人,皆自称侍生。《称谓录.卷三二.自称.侍生》:「今于挽妇人联幛中概称侍生。」
3. 旧时地方官拜访乡绅,于名帖上自称侍生,以示谦虚。《儒林外史》第一回:「说罢,辞了危素,回到衙问,差翟买办持个侍生帖子去约王冕。」
《侍生》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文献或特殊的文化背景。根据现有的信息推测,“侍生”可能是用来形容一种角色或者状态。一般而言,“侍”字多用于形容服务、陪同的角色;“生”字常用于称呼男性学生或未结婚的年轻男子。结合这两个部分的意思,“侍生”很可能是指在古代陪读或服务某人的男性青年,或者是以陪伴和学习为重的职位。
详细解释
- 侍生:指古代的一种身份或者角色,通常指的是陪读、伺候主人的学生,或是担任某种特定职务的年轻人。他们往往对主人表现出忠诚、尊重,并且愿意在生活上提供帮助或服务。
由于“侍生”这一词汇并非通用的现代汉语词语,在具体的使用场景和语境中可能会有所不同。
造句
- 在古代官府中,有的长官会聘请一位侍生来陪读学习,帮助处理一些日常事务。
- 古装剧中常见到的“侍生”角色,通常负责给主角端茶倒水、读书解惑。
- 如果要再现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场景,可以提到“侍生”的存在,用来表现一种古风文化氛围。
- 他在师门中是作为侍生的身份而存在的,专门辅助师父进行一些研究工作。
- 某位贵族家庭中,为了培养未来家族接班人的能力与素养,特别为他选聘了一位优秀的侍生。
请注意,以上提供的解释和造句基于“侍生”可能的含义推测而来,并非完全依据某个固定的历史或文化定义。在实际使用中,“侍生”的具体意义可能会因上下文而异。
分词解释
侍
shì
伺候,在旁边陪着:服~。~立。~者(侍奉左右的人)。~从。~读(给帝王讲学的人)。~坐。~役(仆人)。
生
shēng
1 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诞~。滋~。~长。2 造出:~产。3 活的,有活力的:~存。~命。~物。~机。出~入死。舍~取义。4 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众~。丧~。卫~。5 生活,维持生活的:~计。~意。6 整个生活阶段:一~。平~。今~。7 发出,起动:~病。~气。~效。~花之笔。谈笑风~。8 使燃料燃烧起来:~火。9 植物果实不成熟:~瓜。10 未经烧煮或未烧煮熟的:~饭。~水。11 不熟悉的,不常见的:~疏。~客。~字。陌~。12 不熟练的:~手。13 未经炼制的。~铁。14 硬:态度~硬。~吞活剥。15 甚,深:~怕。~疼。16 正在学习的人:学~。门~。17 有学问或有专业知识的人:儒~。医~。18 传统戏剧里扮演男子的角色:小~。老~。武~。19 词尾:好~休养。20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