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人的拼音、解释、组词

上大人的简介:

shàng/shǎng dà/dài/tài rén
1.旧时学童入学,教师多写"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二"等语,供描红习字之用。取其笔画简单,便于学童诵读习写。按,敦煌写本已有此语。《续传灯录》卷十二及《五灯会元》等书亦有记载,文字稍有变更。盖自唐末起已作为学童习字的启蒙教材。后因以"上大人"比喻极简单浅近的文字。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旧时学童入学时描红的习字簿。上面写著「上大人,孔乙己,化三千,七十士」笔画简少,便利学童学习。后比喻极为简单浅显的文字。《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六:「有便有几十个秀才,但是认得两个上大人的字脚,就进了学。」

上大人》实际上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或词语,而是一个汉语中的特殊符号或者俗语。在古代儿童识字启蒙教材《三字经》中,“人之初”之前会用“人之初,性本善;上(学而)下(对),上(其)大(道),下(其)小。”来表述,其中的“上大人柯南豆”被简化为“上大人”,通常被看作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教学符号或简称。它实际上代表的是一个教育过程中的开端或起始阶段。

在现代汉语中,“上大人”并没有特定的意义,主要作为一种文化梗、网络用语或者儿童启蒙教育的象征性存在。因此,在正式文本或文学创作中,很少直接使用这个词组。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这一概念,下面提供五个造句作为示例(注意:这些句子主要是基于理解“上大人”的历史背景进行构想):

  1. 教师们常说,要想让孩子从小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必须从《上大人》开始。
  2. 在那个年代,启蒙教育是从学习“上大人”开始的,现在的孩子们则从小就能接触到更为丰富多样的知识体系了。
  3. 现在的家长们普遍认为,《上大人》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过时,应该用更现代化的方法来引导孩子成长。
  4. 尽管“上大人”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教育工作者仍然可以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创新教育方法,以更好地适应现代儿童的成长需求。
  5. 一些学者认为,“上大人”的出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于启蒙教育的重视程度以及其独特的教学方式。

请注意这些句子都是基于“上大人”作为教学符号或象征意义的基础上创作的,并非实际的历史记录。

分词解释

shàng,shǎng

1 位置在高处的,与“下”相对:楼~。~边。2 次序或时间在前的:~古。~卷。3 等级和质量高的:~等。~策。~乘(佛教用语,一般借指文学艺术的高妙境界或上品)。4 由低处到高处:~山。~车。~升。5 去,到:~街。6 向前进:冲~去。7 增加:~水。8 安装,连缀:~刺刀。~鞋(亦作“绱鞋”)。9 涂:~药。10 按规定时间进行或参加某种活动:~课。~班。11 拧紧发条:~弦。12 登载,记:~账。13 用在名词后边,表示时间、处所、范围:晚~。桌~。组织~。14 用在动词后边,表示开始、继续、趋向、完成:爬~来。锁~。选~代表。15 达到一定的程度或数量:~年纪。16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1”。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