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红耳赤的拼音、解释、组词

脸红耳赤的简介:

liǎn hóng ěr chì
形容感情激动或害羞的样子。亦作“脸红耳热”。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面红耳赤」。见「面红耳赤」条。

2. 此处所列为「面红耳赤」之典源,提供参考。 《朱子语类.卷二九.论语.公冶长下》黄先之问「子文」「文子」二节。曰:「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面赤;子文1>却三仕三已2>,略无喜愠3>。有些小所长,便不肯轻以告人,而子文乃尽以旧政告之新尹。此岂是容易底事!其地位亦甚高矣。今人有一毫系累,便脱洒不得,而文子有马十乘,乃弃之如敝屣然。此亦岂是易事!常人岂能做得?后人因孔子不许他以仁,便以二子之事为未足道,此却不可。须当思二子所为如此高绝,而圣人不许之以仁者,因如何未足以尽仁。就此处子细看,便见得二子不可易及,而仁之体段实是如何,切不可容易看也。」 〔注解〕 (1) 子文:斗谷於菟(ㄨ ㄊㄨˊ),斗为其姓,谷於菟为其名,字子文,春秋时楚国公族,生卒年不详。楚成王时为令尹,凡二十八年,勤于国政,虽三仕三已,喜怒不形于色,孔子谓之忠。 (2) 三仕三已:三次任职为官,又三次被免职罢官。 (3) 愠:音ㄩㄣˋ,怨恨。

3. 此处所列为「面红耳赤」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子文为春秋楚国人,在楚成王时任令尹,相当于宰相的地位。在任期间,勤于国政,秉公执法,从不以权谋私,以私害公。二十八年间,曾经三次被免职,又三次复职,但他无论是免职或复位,都不会表现出喜悦或怨恨的样子,而且每一次办理移交,一定清清楚楚、巨细靡遗地交代所有事宜,孔子因而称赞他是个忠于职守的人。宋代朱熹论及此事,感慨地说道:「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于头红面赤。」就是说现在的人为了一些蝇头小利,就可以争得满脸通红,与子文不愠不火的修养比起来,就显得差多了。这里朱子以「头红面赤」形容人们为争夺事物,又急又怒,满脸通红的样子,后来「面红耳赤」这个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人因紧张、焦急、害羞等而满脸发红的样子。

1.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愤怒、激动或害羞的样子。【例】他讲到愤慨之处,激动得脸红耳赤,久久不能平复。

1. 脸和耳朵都红了。形容情绪高亢或极害羞的样子。如:「哪怕是吵得脸红耳赤,也不会改变他们同学间深厚的友谊。」《红楼梦》第一九回:「一面看那丫头,虽不标致,倒还白净,些微亦有动人处,羞的脸红耳赤,低首无言。」

脸红耳赤》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意思是指因为紧张、羞愧或愤怒而面色变得通红,甚至耳朵也跟着泛红。它形象地描绘了人在情绪激动或是尴尬状态下,脸部和耳朵呈现鲜红色的场景。

详细解释:

  • 结构:这个成语是并列结构。
  • 来源: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在情绪激动、感到羞愧或愤怒时的状态。
  • 用法:多用于描述人物的情感变化状态,以增强表达效果。

示例造句:

  1. 小明因为考试作弊被老师发现后,脸红耳赤地站在讲台上,显得非常尴尬和害怕。
  2. 王经理在会议上提出的意见遭到了同事们的反对,他当时脸红耳赤地说服他们。
  3. 她虽然平时十分镇定,但是一想起那个不愉快的事件,就忍不住脸红耳赤起来。
  4. 在众人面前被揭穿说谎之后,他的脸色立刻变得脸红耳赤
  5. 当听说自己获奖的消息时,他激动得脸红耳赤,几乎说不出话来。

这些句子分别从不同的情境中展示了成语“脸红耳赤”的使用方法和情感背景。

分词解释

liǎn

1 面孔,头的前部从额到下巴:~颊。~孔。~形(亦作“脸型”)。~色。~谱。2 物体的前部:鞋~儿。门~儿。3 体面,面子,颜面:~面。~皮。~软。丢~。赏~。

hóng,gōng

1 像鲜血的颜色:~色。~叶。~灯。~尘。~包。~烧。~润。~艳艳。~口白牙。~绳系足(旧指男女前生注定的姻缘)。2 象征顺利或受人宠信:~人。~运。~角(jué)儿(受观众欢迎的演员)。走~。3 喜庆:~媒(媒人)。~蛋。~白喜事(结婚和喜丧合称)。4 象征革命:~军。~色根据地,~色政权。5 指营业的纯利润:~利。分~。6 特指对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学。

ěr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2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4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

chì

1 红色,比朱色稍暗的颜色:~血。~字。2 真诚,忠诚:~诚(极其真诚)。~忱。~子(纯洁无暇的初生婴儿,古代亦指百姓)。~胆忠心。3 空无所有:~手空拳。~地千里。4 裸露:~脚(光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