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的拼音、解释、组词
自相矛盾的简介: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比喻言语或行事前后无法呼应,互相抵触。◎典出《韩非子.难一》。
2. ◎1《韩非子.难一》楚1>人有鬻2>楯3>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4>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5>也。夫不可陷之楯,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今尧、舜之不可两誉,矛楯之说也。 〔注解〕 (1) 楚:国名,周成王封熊绎于楚,春秋时称王,为战国七雄之一,领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后为秦所灭。 (2) 鬻:音ㄩˋ,卖。 (3) 楯:音ㄕㄨㄣˇ,通「盾」。古代用来抵御敌人兵刃及保护自己的兵器。 (4) 陷:指刺入。 (5) 弗能应:无法回答。 (6) 两誉:尧、舜两人同时都得到最高的赞美。 ◎2《韩非子.难势》客曰:「人有鬻矛与楯者,誉其楯之坚,物莫能陷也。俄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3. 矛是攻击的兵器,而盾是用来防御兵器攻击的器具。在《韩非子.难一》中,举了一个故事说:有个楚国人在市集上卖矛和盾。刚开始时先是夸赞他的盾说:「我这面盾非常坚固,任何锋利的东西都刺不破它。」过了一会儿,又夸赞他的矛说:「我这只矛是最锋利的,没有什么东西是它不能刺破的。」这时,有人紧接著问说:「如果用你的矛刺你的盾,那结果会是怎样呢?」这一问,让卖矛与盾的人无言以对。典源又见《韩非子.难势》。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自相矛盾」,用来比喻言语或行事前后无法呼应,互相抵触。
1. 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语本《韩非子.难势》。【例】他的说法老是自相矛盾,令人无所适从。
1. 语本《韩非子.难势》:「人应之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比喻行事或言语先后不相应、互相抵触。《魏书.卷八八.良吏传.明亮传》:「辞勇及武,自相矛盾。」
词语详解:自相矛盾
【释义】 “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出自《韩非子·难一》,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不能一致。形容人言不符事实、逻辑不严谨或言行不统一。
【出处】 这则成语故事来自《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矛与盾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故事】 从前有个楚国人,他同时卖矛和盾,首先夸耀他的盾坚固无比,任何武器都无法穿透;接着又夸耀自己的矛锐利无比,什么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质疑,用这个矛去刺这个盾会怎样?他便无言以对,表现出前后自相矛盾、逻辑混乱的状态。
【成语结构】 主谓式
【近义词】 互相抵触、自食其果、言行不一
【反义词】 一致、协调一致
造句举例
- 他说话时总是自相矛盾,让人难以相信他的任何言论。
- 这个计划提出的目标和实现的步骤相互矛盾,最终无法实施。
- 如果他在法庭上说谎,那么他就是自相矛盾的,这会影响其可信度。
- 这次报告中关于市场前景的观点前后不一,显得很不专业,给人留下自相矛盾的印象。
- 这个公司的宣传广告与实际产品功能相差甚远,让人觉得他们说的话都是自相矛盾的。
分词解释
zì
1 本人,己身:~己。~家。~身。~白。~满。~诩。~馁。~重(zhòng )。~尊。~谦。~觉(jué )。~疚。~学。~圆其说。~惭形秽。~强不息。2 从,由:~从。~古以来。3 当然:~然。~不待言。~生~灭。放任~流。4 假如:~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xiāng,xiàng
1 交互,行为动作由双方来:互~。~等。~同。~识。~传(chuán )。~符。~继。~间(jiàn )。~形见绌。~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更加显出双方的长处)。2 动作由一方来而有一定对象的:~信。~烦。~问。3 亲自看(是否中意):~亲。~中(zhòng)。4 姓。máo
1 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头。dùn
1 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牌(亦喻推托的借口)。后~。2 盾形的东西(多指硬币上的纹章):金~。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