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的拼音、解释、组词

不孝的简介:

bù xiào
1.不孝敬父母。 2.父母死,子于丧中自称不肖子。清初士大夫改称不孝。亦用作往来书信中的自称。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子女对父母不孝顺。【例】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离娄上》)

2. 子女于父母丧期间,自称为「不孝」。

1. 对父母不尽子女应尽之道。如:「菽水之养比之忤逆不孝,犹胜百倍。」《初刻拍案惊奇》卷一三:「赵聪杀贼可恕,不孝当诛!」

2. 子居亲丧时,自称为不肖子。清初士大夫改称不孝。清.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三.不肖子》:「今世人子,丧中用帖,称不肖子,近世士大夫,不明此意,凡中科甲,及仕宦中人,皆改称不孝,非俨然自谓胜其亲乎?」

不孝》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一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违背了对父母或长辈应尽的尊敬与照顾义务的行为。在中国文化中,家庭伦理强调孝道,即子女应当尊重、关爱并赡养自己的父母和长辈。“不孝”则指那些不履行这种责任的人或者行为。

详细解释:

  1. 字面意义:“不孝”中的“不”表示否定,“孝”指的是对父母或长辈的尊敬与照顾。这个词语在古代儒家文化中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道德意义。
  2. 情感色彩:这个词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通常用于谴责那些违背了传统伦理标准的行为,强调的是违反孝道这一核心价值观。

造句:

  1. 如果一个成年人长期不尽赡养之责,那么他就是典型的不孝子。
  2. 在古代,不孝被视为十恶之一,严重者可能会受到法律制裁或社会的强烈谴责。
  3. 这个家庭因为父亲的教育,使得孩子们从小就被灌输了“百善孝为先”的观念,因此他们从未有过任何不孝之举。
  4. 虽然现代社会强调个人自主性,但很多文化传统依然保留了对于不孝行为的道德评判标准。
  5. 在一些戏剧作品中,不孝往往被用来作为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情节,以展现家庭关系中的矛盾与冲突。

需要注意的是,“不孝”在现代语境中更多地是一种描述性的词汇,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变化,其内涵也在不断演变。

分词解释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

xiào

1 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敬。~廉(①中国汉代选拔官吏的科目之一,“孝”指孝子;“廉”指廉洁的人;②中国明、清两代对举人的称呼)。~道。~子贤孙。2 居丧的事:守~。吊~。3 丧服:戴~。~衣。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