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章摘句的拼音、解释、组词
寻章摘句的简介:
寻:找;章:篇章;摘:摘录。旧时读书人从书本中搜寻摘抄片断语句,在写作时套用。指写作时堆砌现成词句,缺乏创造性。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读书时著重搜求、摘取漂亮词句,而少深入研究。语出《吴书》。后亦用以指写作时,多套用前人的章法、语句,而不讲究创意。
2. 《吴书》(据《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传》裴松之注引)咨字德度,南阳人,博闻多识,应对辩捷,权为吴王,擢中大夫,使魏。魏文帝善之,嘲咨曰:「吴王颇知学乎?」咨曰:「吴王1>浮江万艘,带甲百万,任贤使能,志存经略2>,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3>诸生寻章摘句而已。」 〔注解〕 (1) 吴王:孙权(西元182∼252),字仲谋,吴郡富春人。继兄策之后,据有江东,与汉、魏对峙,成三分之业,后称帝建业,国号吴,在位三十一年。卒谥大皇帝,简称为大皇。世称吴大帝。 (2) 经略:经营谋划。 (3) 效:取法。
3. 「寻章摘句」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读书时著重搜求、摘取漂亮词句,而少深入研究。典源出自《吴书》。三国时刘备蜀军攻打东吴,吴主孙权派使者赵咨向魏文帝曹丕求援。曹丕用嘲笑的语气问赵咨:「你们吴国的君主很知道要读书吗?」赵咨回答说:「吴王率领百万雄兵,任贤使能,志存经略。如有空闲,就博览群书,领略其精髓,不像普通的读书人,只知道搜求、摘取漂亮词句,而不深入研究。」后来「寻章摘句」被用来形容读书时著重搜求、摘取漂亮词句,而少深入研究。如《三国演义.第四三回》:「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亦用以指写作时,多套用前人的章法、语句,而不讲究创意。如唐.李贺〈南园〉诗一三首之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1. 读书时只知摘录漂亮词句,而不深入研究。【例】读书若只是寻章摘句,却不识全书精神,岂不枉然?
1. 读书时只知摘录漂亮词句,而不深入研究。《三国志.卷四十七.吴书.吴主权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虽有余闲,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不效诸生寻章摘句而已。」《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也作「摘句寻章」。
2. 写作时,只知套用前人的章法、语句,而不讲究创造性。唐.李贺〈南园诗〉十三首之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也作「摘句寻章」。
词语释义
寻章摘句 (xún zhāng zhuī jù)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文心雕龙·知音》,原意是指在文章中寻找精美的词句。这个词后来泛指读书时只摘取精彩片段而不深入理解内容,也含有从别人的著作中随意引用的意思。
基本释义: - 寻章:寻求、寻找优美的文字或章节。 - 摘句:摘取句子,即选取文中的佳句。 - 综合而言,“寻章摘句”指的是不加分析地从文章或著作中生硬地摘引词句,往往忽视整体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造句示例
- 小李在写论文时总是喜欢寻章摘句,结果文章显得东拼西凑、缺乏连贯性。
- 我不希望你光是寻章摘句别人的文章来完成你的报告,要自己思考和总结才行。
- 张教授批评学生时说:“不要只会寻章摘句,要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的本质。”
- 为了准备这次演讲,我花费了大量时间研究资料而不是仅仅寻章摘句,确保内容既有深度又贴切。
- 阅读和写作都应该是全面理解和分析的过程,而不能只是被动地去寻章摘句。
分词解释
xún
1 找,搜求:~找。~觅。~机。~问。~访。~衅。追~。~章摘句。2 古代的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常(古代八尺为“寻”,倍寻为“常”,都是平常的长度,后泛指平常、素常)。zhāng
1 歌曲诗文的段落:~节。~句。乐~。~回体。顺理成~。断~取义。2 条目,规程:~程。~法。简~。党~。约法三~。3 修理:杂乱无~。4 花纹,文采:黑质而白~。5 戳记:图~。盖~。6 佩带的身上的标志:袖~。领~。徽~。像~。7 奏本:奏~。本~。8 同“ 彰 ”,彰明。9 姓。zhāi
1 采取,拿下:采~。~取。~桃子。~除。2 选取:~要。~录。~编。文~。~引。寻章~句。指~(挑出缺点)。3 借:~兑。东~西借。jù,gōu
1 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子。~法。2 〔~读(dòu)〕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3 量词,用于语言:三~话不离本行(há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