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的拼音、解释、组词
句的基本解释:
1 由词组成的能表示出一个完整意思的话:~子。~法。
2 〔~读(dòu)〕古代称文词停顿的地方为“句”或“读”。
3 量词,用于语言:三~话不离本行(háng)。
句的笔顺/笔顺名
ノ,㇆,丨,𠃍,一
撇,横折钩,竖,横折,横
-
1 ノ
撇
-
2 ㇆
横折钩
-
3 丨
竖
-
4 𠃍
横折
-
5 一
横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组成,含有主语、述语而能表达完整意思的称为「句」。如:「造句」、「句子」、「句型」、「诗句」、「语句」。
2. 句读:文章休止和停顿的地方。文中语意完足的称为「句」,语意未完而可稍作停顿的称为「读」。
3. 量词。用于计算言语的单位。如:「三句话不离本行。」
4. 姓。
5. 译音用字。如:「高句丽」。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屈曲、弯曲。【例】句爪、句萌、句倨
2. 系绊、停滞。【例】句留
3. 搜捕、拘拿。【例】句魂
4. →句当
5.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组成,含有主语、谓语,能表达一个完整意念的语文单位。 【例】诗句、语句
6. 量词。计算言语的单位。【例】三句话不离本行。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词组成,含有主语、述语,能表达一个完全的意思的,称为「句」。如:「诗句」、「语句」。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句》:「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
2. 量词。计算言语的单位。如:「三句话不离本行。」
3. 古代由下传话以告上的礼制。《汉书.卷四三.叔孙通传》:「大行设九宾,胪、句传。」颜师古注引苏林曰:「上传语告下为胪,下告上为句也。」
4. 同「勾」(二)。
5. 屈曲、弯曲。《说文解字.句部》:「句,曲也。」晋.傅玄〈鹰赋〉:「句爪县芒,足如枯荆。」
6. 谦恭。清.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一下.释诂》:「句,下也。」《大戴礼记.曾子立事》:「与其倨也,宁句。」北周.卢辩.注:「句,以喻敬。」
7. 搜捕、拘拿。如:「句魂」。
8. 钩子。同「钩」。如:「钓句」。
9. 姓。如春秋时越王句践。
10. 系绊、停滞。唐.白居易〈春题湖上〉诗:「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详细解释
句[jù]
〈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口,从丩( jiū),象绳丝缠结之状)。“丩”亦兼表字音。①( gōu )本义:弯曲。②句子
2 语句;诗句 ([En.] sentence)
【引】
1 句者,局也。联字分疆,所以局言者也。周伯琦曰:“语绝为句。”——《诗·关雎》疏。按,取稽留可钩之意,曲画以识之者也。说文瞿下曰:读如章句之句,则 后汉时已转其音如今言屦。
2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驴上得句。
3 所得诗句。
4 宋· 王安石《伤仲永》:书诗四句。
5 宋· 沈括《梦溪笔谈》:蒙蒙之句。
【例】
又如:句式(句子的结构形式);句语(语句,言辞);句投(句逗。即句读);句度(同句读)
3 中国汉代行大礼时,由九宾中地位最低的士依次向上传话,与“胪”相反 ([En.] message sent from bottom to top in a ceremony)
【引】
1 《汉书》:大行设九宾,胪、句传。
句[jù]
〈量〉
1 用于言语的计量。
【例】
如:句把(一两句,指很少的话);两句诗
2 用于时间的计量。表示点时,相当于“点”;表示时段时,相当于“个”(钟头) ([En.] o'clock)
【引】
1 蒋光慈《弟兄夜话》:这时已经有六句钟了。
3 另见 gōu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曲也。从口丩聲。凡句之屬皆从句。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曲也。从口丩聲。凡句之屬皆从句。古矦切。又,九遇切
注解
『从口,丩聲』,指该字为形声字 ,【口】为形旁,【丩】为声旁。
【句】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丩聲』,即形声字中【丩】是声旁,一般为上古造字时读音。反切注音:『古矦、九遇』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句】字本义为弯曲。
【句】字造字法为象形。
【句】字字形结构为半包围, 可拆字为“勹 口”。
【句】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三, 句部, 现代部首为口, 笔画为5画。
【句】字异体字:勾 鉤 絇 鈎 。
《说文解字》注解
(句)曲也。凡曲折之物。侈爲倨、斂爲句。考工記多言倨句。樂記言倨中矩、句中鉤。淮南子說獸言句爪倨身。凡地名有句字者皆謂山川紆曲。如句容、句章、句餘、高句驪皆是也。凡章句之句亦取稽畱可鉤乙之意。古音總如鉤。後人句曲音鉤。章句音屨。又改句曲字爲勾。此淺俗分别。不可與道古也。从口。丩聲。古矦切。古音也。四部。又九遇切。今音也。凡句之屬皆从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