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剑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尺剑的简介:

sān chǐ/chě jiàn
1.古剑长凡三尺,故称。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剑。古剑长三尺,故称剑为「三尺剑」。唐.杜甫〈重经昭陵〉诗:「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宋.张元干〈贺新郎.曳杖危楼去〉词:「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三尺剑》在古代汉语中,并不是一个常见的词汇,它可能指的是某种特殊的用法或隐喻。从字面理解,“三尺”通常是中国古代长度单位之一,一尺大约等于现代33.3厘米,所以“三尺”即90厘米左右;而“剑”,自然是指宝剑或者一般的长剑。结合两者,可以推测《三尺剑》可能象征着某种具有重要意义的武器或是描述某种特定情境中的剑。

但在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中,并没有直接记载为“三尺剑”的具体含义或用例。然而,这一表述可能与一些历史典故、文学创作相关联,例如:常以“一尺青锋”、“九尺长剑”等来形容长度和威力,而“三尺”这样的定数可能是某种特定情境下的描述方式。

从象征意义上解读,“三尺剑”可能代表了勇士的英勇无畏、战斗的决心或象征着某位英雄人物的标志性武器。如果按照这种理解,《三尺剑》可以作为一种文学创作中的隐喻或者象征物,而不是具体的实物名称。

以下是五个以“三尺剑”的隐喻意义为基础而编造的造句:

  1. 在这场生死搏斗中,她挥舞着自己的“三尺剑”,勇敢无畏地迎战敌手。
  2. 他手持“三尺剑”,在战场上留下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3. 为了保护家乡,他决定用自己手中的“三尺剑”与敌人决一死战。
  4. 虽然时代变迁,但那位手持“三尺剑”的英雄形象依然为后人所传颂。
  5. 在他的讲述中,“三尺剑”不仅是一把武器,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请注意这些句子是为了表现“三尺剑”的隐喻意义而创作的,并非真实的古文献记载。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chǐ,chě

1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素(a.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b.书信)。~短寸长。~牍。2 量长度的器具:竹~。3 像尺的东西:铁~。仿~。戒~。4 形容微少或短小:~布。咫~天涯。

jiàn

1 古代的一种兵器:宝~。长~。~鞘。~术。~拔弩张(形容形势紧张,一触即发,后亦喻书法雄健)。刻舟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