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面目的拼音、解释、组词

庐山面目的简介:

lú shān miàn mù
庐山:山名,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比喻事物的真相或本来面目。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义参「庐山真面目」。见「庐山真面目」条。

2. 此处所列为「庐山真面目」之典源,提供参考。 宋.苏轼〈题西林壁〉诗(据《苏东坡全集.前集.卷二三》引)横看成岭1>侧成峰2>,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3>真面目,只缘4>身在此山中 〔注解〕 (1) 岭:相连的山。 (2) 峰:高而尖的山头。 (3)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三面临水,西临陆地,万壑千岩,烟云弥漫。中有白鹿洞、墨池、玉渊等名胜,西北有牯岭,为避暑胜地。相传周武王时,有匡俗兄弟七人结庐此山,后登仙而去,徒留空庐而得名;一说以庐江得名。 (4) 缘:因为。

3. 此处所列为「庐山真面目」之典故说明,提供参考。 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人在山中,难以窥得全面真貌。因此,宋代文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诗,即是描写庐山的奇景。前两句写出了庐山群峰的千变万化,横看是连绵不绝的山岭,侧看又是陡然峭立的奇峰。随著观看山岭位置高、低、远、近的不同,看到的景色也随之而异。后两句则描述在庐山中,根本无法看清整个庐山的全貌。道出了人身在事物中,往往无法看清它的真相,暗喻「当局者迷」的意涵。后来「庐山真面目」就被用来比喻事物的真相或原本面目。如《野叟曝言.第四七回》:「善作诗兮只一家,真属夫子自道;待野拙细细解出,方见庐山真面目也!」

1. 比喻不易窥知真相的事物。参见「庐山真面目」条。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卷一○下.附编.旧序.奚序》:「痛遗文缺残,访得于义兴之故家,涂抹删改,非复庐山面目。」

《庐山面目》实际上并不是一个标准的汉语成语或固定表达,但从其字面意思来看,“庐山”在中国文化中通常指的是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的著名风景名胜区——庐山。而“面目”,在汉语中有多种含义,可以指人的面容、相貌,也可以引申为事物的表现形式或者面貌。结合这两个词语的特点,我们可以推测《庐山面目》可能用来形容庐山给人的整体印象或形象。

解释

《庐山面目》可理解为形容某人或某事物如庐山一般多面性,既指其外在表现多样、复杂,也比喻庐山因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而展现出的丰富面貌。这一表达可能更多用于文学或者艺术创作中,作为形象化的描述方式。

造句

  1. “庐山不仅有险峰怪石,还有云海松涛;它既有自然界的雄伟壮丽,又有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庐山面目》多姿多彩,引人入胜。”
  2. 艺术家笔下的《庐山面目》,不仅仅是山的轮廓和色彩,更是精神的象征。
  3.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复杂的人,《庐山面目》般的人生,值得细细品味。”
  4. 从不同角度看庐山,你会发现它呈现出不同的《庐山面目》,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
  5. 在这部纪录片中,导演试图捕捉到《庐山面目》,展现其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的交融之美。

分词解释

1 房舍:茅~。~墓(①古人于父母或老师死后,服丧期间守护坟墓,在墓旁搭盖的小屋居住;②庐舍和坟墓)。2 姓。

shān

1 地面形成的高耸的部分:土~。~崖。~峦。~川。~路。~头。~明水秀。~雨欲来风满楼(喻冲突或战争爆发之前的紧张气氛)。2 形状像山的:~墙(人字形房屋两侧的墙壁。亦称“房山”)。3 形容大声:~响。~呼万岁。4 姓。

miàn

1 头的前部,脸:脸~。颜~。~目。~~相觑。2 用脸对着,向着:~对。~壁(①面对着墙;②佛教指面对墙壁静坐修行)。3 事物的外表:地~。~友(表面的、非真心相交的朋友)。~额(票面的数额)。4 方位,部分:前~。反~。片~。全~。多~手。5 量词,多用于扁平的物件:一~鼓。6 会见,直接接头的:当~。~议。~晤。耳提~命(“耳提”,提着耳朵叮嘱;“面命”,当面指教,形容教诲殷切)。7 几何学上指线移动所生成的形迹,有长有宽没有厚的形:平~。曲(qū)~。8 粮食磨成的粉:小米~。玉米~。特指小麦磨成的粉:一袋~。9 粉末:药~儿。10 由面粉和水做成的条状食物:~条。11 食物含纤维少而柔软:这种瓜很~。

1 眼睛:~光。醒~。历历在~。~指气使(用眼光和气色示意以役使别人,形容骄横傲慢的神志。亦作“颐指气使”)。2 看,视:~语。~论(喻没有自知之明或浅陋狭隘的见解)。3 想要达到的地点、境地或想要得到的结果:~的(dì)(亦指箭靶的中心)。4 大项中再分的小项:条~。纲举~张。5 名称:数~。巧立名~。6 标题:~录。7 生物学分类系统上所用的等级之一,在“纲”以下,“科”以上:鸟纲中有雁形~和鸡形~。8 孔眼:网~。9 指为首的人: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