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名的拼音、解释、组词
正名的简介:
zhèng míng
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正名定分|守慎正名。
辨正名称、名分,使名实相符:正名定分|守慎正名。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辨正名义,使名实相符。【例】正名审分
1. 辨正名义,使名实相符。《论语.子路》:「子曰:『必也正名乎!』」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铭箴》:「故铭者,名也,观器必也正名,审用贵乎盛德。」
2. 官吏中的正职,不同于副职或临时代理。《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小孙屠.第六出》:「自家姓朱,名杰,见在充本府正名司吏。」
《正名》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来指明确和规范事物名称的过程或行为。它源自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所著的《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出自其中的一段话:“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虽然这段话中的“正名”并不是直接指“正名”,但后世儒家学者在解释和使用时,将其引申为明确、规范事物的名称,以达到正确的认知和社会秩序的目的。
详细解释
- 含义:《正名》主要是指对某个概念或事物进行准确、合适的命名,避免混淆和误解。
- 背景与来源:“正名”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儒家学者关于政治哲学的讨论中。在不同的语境下,“正名”的意义可能会有所不同,但通常都与确立正确的事物名称有关。
- 重要性:它强调了通过准确命名来达到社会和谐和秩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造句
- 在公司内部管理中,我们应当对每个部门的职责进行《正名》,以避免工作的混乱。
-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意《正名》,确保学生理解正确的概念。
- 法律条文中应当注重《正名》工作,以便法律条款更清晰明确。
- 在研究领域,《正名》可以确保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准确对应。
- 对于新兴的事物或现象,在被广泛认知之前,进行一次详细的《正名》,有助于形成正确的认知基础。
通过这些造句可以看出,“正名”的概念不仅适用于个人行为和社会管理层面,也可以广泛应用于学术研究、法律制定等多个领域。
分词解释
名
míng
1 人或事物的称谓:~字。~氏。~姓。~义。~分(fèn )。~堂。~落孙山。~存实亡。2 起名字:“秦氏有好女,自~为罗敷”。3 做某事时用来作依据的称号:这些人以“办学”为~,行骗钱之实。4 叫出,说出:不可~状。5 声誉:~誉。~声。~优(a.出名的,优良的;b.名伶)。~噪一时。~过其实。6 有声誉的,大家都知道的:~人。~士。~师。~将(jiàng )。~医。~著。~流。~言。~胜。~剧。7 占有:不~一文。8 量词,用于人:三~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