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161-223)的拼音、解释、组词
刘备(161-223)的简介:
liú bèi (161-223)
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东汉末起兵,参与镇压黄巾军。军阀混战中采用诸葛亮联孙抗曹的计谋,于公元208年在赤壁大败曹操,占领荆州,后又夺取益州和汉中,力量逐渐壮大。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次年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败,不久病死。
即蜀汉昭烈帝。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东汉末起兵,参与镇压黄巾军。军阀混战中采用诸葛亮联孙抗曹的计谋,于公元208年在赤壁大败曹操,占领荆州,后又夺取益州和汉中,力量逐渐壮大。221年称帝,都成都,国号汉。次年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败,不久病死。
- AI解释
《刘备(161-223)》详解
刘备(公元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蜀汉政权的创建者。
在历史上,刘备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之一。他出身于中层地主家庭,早年曾四处游历寻找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恢复汉室江山。他的主要事迹包括:
- 起兵平乱:刘备在镇压黄巾起义时崭露头角,并随后参与讨伐董卓等战事。
- 结交贤士:他善于招揽人才,如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等人均在其麾下效力。
- 建立蜀汉:经过长期的征战和努力,刘备最终在公元221年建立了蜀汉政权,并自立为帝。
他的个人品质被描绘为仁厚宽宏且极具政治智慧。他重视人才,能够接纳并使用不同意见,因此赢得了广泛的支持与尊敬。尽管他在初期遭遇多次失败,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刘备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建立一个由自己领导的汉室江山。
相关成就及影响: - 《三国志》中有详细记载。 - 被誉为“仁君”的典范之一,在民间信仰中享有极高的地位。 - 在中国文学、戏曲等艺术形式中也有广泛传播,成为经典形象。
造句
- 刘备早年颠沛流离,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复汉的理想。
- 刘备通过结交贤士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势力。
- 人们常常将刘备与诸葛亮并称为“仁君和智臣”。
-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被描绘成一个深得人心的领导者。
- 刘备最终成功建立了蜀汉,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君主之一。
这些句子旨在展示刘备的人物特征以及他在历史上的重要性。
分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