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的拼音、解释、组词

吕氏春秋的简介:

lǚ shì/zhī chūn qiū
亦称《吕览》。战国末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共同编写。为杂家代表著作。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为当时秦国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提供思想武器,也保存了先秦各家的许多资料,以及古史旧闻、古人遗语、古籍佚文等。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书名。战国时代秦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二十六卷,分八览、六论、十二纪,有汉高诱注。综合九流百家,畅论天地人物,多主儒术,而参以道家、墨家之言,取材博赅,颇有功于古代史料的保存。也称为「吕览」。

《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中国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杂家著作,由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吕不韦组织门客集体编撰。该书集百家思想之大成,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哲学等多个领域,在古代中国有着广泛的影响。

详细解释:

  1. 作者背景: 吕氏指的是吕不韦,他是一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曾为秦国相国,并以拥有大量财富和门客著称。
  2. 编撰原因: 《吕氏春秋》的成书是为了整合当时各种学派的思想,同时也为了满足吕不韦个人的政治意图和社会理想。
  3. 内容特点: 该书汇集了众多思想流派的观点与理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知识体系。书中主张“百家争鸣”,体现了兼容并包的精神。
  4. 体例结构: 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三部分,总计一百六十篇左右。

造句:

  1. 《吕氏春秋》中的《任地》篇提出了关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思想。
  2. 学术研究者常从《吕氏春秋》中寻找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线索。
  3. 在阅读《吕氏春秋》时,可以领略到先秦时期各学派的智慧结晶。
  4. 通过学习《吕氏春秋》,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政治理念的发展脉络。
  5. 《吕氏春秋》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也是研究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

分词解释

1 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有六种,总称“六吕”。2 姓。

shì,zhī

1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2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太史~。摄~表。

chūn

1 一年的第一季:~季(农历正月至三月)。~节。~色。~晖(春天的阳光,喻父母的恩情)。~山(春天的山,山色如黛,喻妇女的眉毛)。~秋(➊春季和秋季;➋指年月;➌指人的年岁,如“~~正富”;➍指中国古代的编年体史书,鲁国的《春秋》。亦泛指历史或历史著作;➎中国的历史上的一个时代)。2 两性相求的欲望:~心。怀~。3 生机:大地回~。4 姓。

qiū

1 一年的第三季:~季。~景。~水(喻人的眼睛,多指女子的)。~波(喻美女的眼睛)。三~(①指秋收、秋耕、秋播;②指三年)。~高气爽。2 庄稼成熟的时期:麦~。3 指一年:千~万代。4 指某个时期(多指不好的)。多事之~。5 一种运动和游戏用具称“秋千”。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