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的拼音、解释、组词
氏的基本解释:
1 古代“姓”和“氏”分用。姓是总的,氏是分支,后来姓和氏不分,可以混用。
2 古代称呼帝王贵族等,后称呼名人、专家:神农~。太史~。摄~表。
氏的笔顺/笔顺名
ノ,𠄌,一,㇂
撇,竖提,横,斜钩
- 1 ノ撇
- 2 𠄌竖提
- 3 一横
- 4 ㇂斜钩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姓的支系。古代姓和氏分用,姓表示族号,氏表示子孙的支派。
2. 称古代世袭的专家学官。如:「姓氏」、「氏族」。
3. 称学有专长且有声望的人。如:「老氏」。
4. 置于古代传说的人物、朝代或国名后。如:「神农氏」、「葛天氏」。
5. 古代已婚妇女,常在娘家的姓后加上氏。如:「张氏」、「李氏」、「陈王氏」。
6. 月氏:古代西域的一个国家。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月氏
2. 姓的支系。古代姓和氏分用,姓表示族号,氏表示子孙的支派,至汉以后姓、氏混用。【例】姓氏、氏族
3. 古代传说的人物、国名、朝代等,均系以氏。【例】神农氏、葛天氏、有扈氏
4. 称学有专长或有声望的人。【例】春秋左氏传、段氏说文解字注
5. 古代称已婚妇女,常于父姓或夫姓之后系以氏。【例】张氏、王氏、陈林氏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古代巴蜀一带称突出而将要崩颓的山崖。《说文解字.氏部》:「氏,巴蜀山名岸胁之旁箸欲落堕者曰氏。」
2. 姓的支系。古代姓和氏分用,姓表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用以分别子孙的支派,汉以后姓氏则互用不分。
3. 古代传说的人物或国名、朝代等,均系以氏。如:「伏羲氏」、「神农氏」、「葛天氏」、「有扈氏」。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
4. 古代少数民族支系的称号。如鲜卑族有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
5. 称学有专长或有声望的人。如:「春秋左氏传」、「段氏说文解字注」。
6. 古代称呼已婚妇女,常于父姓或夫姓与父姓之后系氏。如:「张氏」、「王氏」、「陈林氏」、「孙李氏」。
7. 古代于官爵名后系氏以称呼。如:「师氏」、「太史氏」。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
8. 对亲属的尊称。于亲属称谓后系氏。如:「母氏」、「舅氏」、「仲氏」。
9. 学术派别。如:「老氏」、「释氏」。《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妙思六经,逍遥百氏。」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11. 参见「月氏」条。
详细解释
氏[shì]
〈名〉
【本义】: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造字法】: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物体欲倾倒而将其支撑住的形象。是“支”的本字。
1 同本义 ([En.] family;family name)
【引】
1 《玉篇》:氏,姓氏。 按,秦汉以前,“姓”和“氏”不同,“姓”为“氏”之本,“氏”自“姓”出。夏、商、周三代,氏是姓的支系,用以区别子孙之所由出生
2 《通志·略·氏族》:三代之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
3 《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赐姓刘氏,拜为郎中。
2 也有以邑、官职、祖父的谥号或字为氏的
【引】
1 顾炎武《日知录》: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为一,本纪于 秦始皇则曰“姓 赵氏”,于 汉高祖则曰“姓 刘氏”。
2 《吕氏春秋·察传》:丁氏穿井得一人。
3 《乐府诗集·陌上桑》: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3 加在远古传说人物后面、世袭官职后面的称谓。
【例】
如:伏羲氏;太史氏;夏后氏
【引】
1 《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4 一家成员所共同采用的姓,以别于个别的名。
【例】
如:张氏兄弟;王氏姐妹;氏姓(氏与姓;姓);氏胄(世家大族的后裔)
5 对学术、流派、专家、名人或宗教的称呼 ([En.] a form of address for celebrities and specialists)
【引】
1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妙思六经,消遥百氏。
6 又指古代世业职官的称号。
【例】
如:保氏;职方氏;陈氏定理
7 旧时放在已婚妇女的姓后,或如通常在父姓前还加上夫姓的称呼 ([En.] a character placed after a married woman’s maiden name)
【引】
1 清· 袁枚《祭妹文》: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 陶氏。
【例】
又如:夫人李氏;王张氏
8 姓
氏[shì]
〈代〉
1 通“是”。此,这 ([En.] this)
【引】
1 《墨子·天志下》:今知氏大国之君。 俞樾云:“知”字衍文。氏、是古通用。“今氏”即“今是”也。
2 《白虎通·宗族》:唯氏三族之不虞。
3 《汉书·地理志》:氏为庄公。
2 另见 zhī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巴蜀山名岸脅之㫄箸欲落𡐦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乀聲。凡氏之屬皆从氏。楊雄賦:響若氏隤。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巴蜀山名岸脅之㫄箸欲落者曰氏,氏崩,聞數百里。象形,乀聲。凡氏之屬皆从氏。楊雄賦:響若氏隤。承旨切
注解
『象形』,指该字为象形字 。
【氏】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反切注音:『承旨』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氏】字本义为古代贵族标志宗族系统的称号。
【氏】字造字法为象形。
【氏】字字形结构为单一, 可拆字为“丿(氏) 乙”。
【氏】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十二, 氏部, 现代部首为氏, 笔画为4画。
【氏】字异体字: 。
《说文解字》注解
(氏)巴蜀名山岸脅之旁箸欲落者曰氏。十六字爲一句。此謂巴蜀方語也。大徐無。小徐作堆。俗字耳。今正。,小也。箸直略切。小之旁箸於山岸脅,而狀欲落墮者曰氏。其字亦作坁。亦作。部曰:秦謂陵阪曰。與氏音義皆同。楊雄解嘲曰:響若坁隤。應劭曰:天水有大坂。名曰隴坁。其山堆傍箸崩落作聲閒數百里。故曰坁隤。韋昭曰:坁音若是理之是,以上見文選注。今本漢書作隤。師古曰:音氏,巴蜀名山旁堆欲墮落曰氏。應劭以爲天水隴氐。失之矣。氐音丁禮反。玉裁按颜說殊非古。隴亦作隴坁。與巴蜀之氏形小異,而音義皆同。坁字同氏聲。或从氐聲而丁禮切者,字之誤也。劉逵注吳都賦坁頽曰:天水之大阪。名曰隴坁,因爲隴坁之曲說。與應仲遠同。坁,韋音是。,颜音氏。皆不誤。攷氏亦作是。見夏書。禹貢曰:西頃因桓是來。鄭注云。桓是,隴阪名。其道般桓旋曲而上。故曰桓是。今其下民謂阪爲是。句絶謂曲爲桓也。各本誤今校訂如此據此則桓是卽隴。亦可作隴氏。昭昭然矣,古經傳氏與是多通用。大戴禮。昆吾者衛氏也。以下六氏字皆是之叚借,而漢書,漢碑叚氏爲是不可枚數。故知姓氏之字本當作是。叚借氏字爲之。人第習而不察耳。姓者統於上者也。氏者别於下者也。是者分别之䛐也。其字本作是。漢碑尚有云姓某是者。今乃專爲姓氏字。而氏之本義惟許言之。淺人以爲新奇之說矣。氏聲聞數百里。象形。謂象傍於山脅也。氏之附於姓者類此。乁聲。乀讀若移。氏篇,韵皆承紙切。十六部。大徐承旨切。非也。凡氏之屬皆从氏。楊雄賦:響若氏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