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感应的拼音、解释、组词
天人感应的简介:
tiān rén gǎn yìng
感应:交感相应,指互相受对方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指自然现象可以显示人世灾祥。
感应:交感相应,指互相受对方影响而发生相应的变化。指自然现象可以显示人世灾祥。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天意和人事的相互感应。为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思想的学说,认为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上天也能影响人事。汉董仲舒在答武帝策问中有详细的阐论。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臣切谓天人感应,一理也。人心悦则天意得;人心怨则天变彰。
1. 天意和人事的相互感应。为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思想的学说,认为人的行为能感应上天,上天也能影响人事。汉董仲舒在答武帝策问中有详细的阐论。《大宋宣和遗事.亨集》:「臣切谓天人感应,一理也。人心悦则天意得;人心怨则天变彰。」
《天人感应》是中国古代一种哲学思想,主要是指上天对人间的种种现象和事件有着某种反应或影响,人类的行为会受到天意的制约,并且可以通过自然界的异常变化来感知上天的意志。这种理论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所著的《春秋繁露》,它在当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解释
-
思想来源:《天人感应》的思想源自先秦时期,特别是儒家学派对天命的理解。通过将自然现象与人的行为联系起来,试图构建一种道德责任论和伦理规范。
-
主要观点:
- 天地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的,人类的行为可以感动上天,反之亦然。
- 人们应当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法则来行事,以避免引起天灾人祸。
-
政治清明、国家治理得当能够带来风调雨顺;相反,则会遭到天谴。
-
历史意义:这种思想在汉代被官方接受,并通过法律制度化,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意识形态工具。同时,它也为后来道教和一些民间信仰提供了理论基础。
造句
-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间的吉凶祸福。
- 董仲舒提出的《天人感应》学说,对后世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 在古代中国,“天人感应”的观念深入人心,成为指导人们言行的重要准则之一。
- 有人认为最近自然灾害频发,是由于人类未能遵循《天人感应》的教诲所致。
- 考虑到《天人感应》的思想背景,国家在治理过程中往往会更加注重和谐与稳定。
分词解释
天
tiān
1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2 在上面:~头(书页上面的空白)。3 气候:~气。~冷。4 季节,时节:冬~。5 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6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宫。7 自然界:~堑。~时。~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8 〔~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9 自然的、生成的:~然。~性。~职(应尽的职责)。~才(①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②有这种才能的人)。~伦之乐。
人
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感
gǎn
1 觉出:~触。~觉。~性。~知(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官。2 使在意识、情绪上起反应;因受刺激而引起的心理上的变化:~动。~想。反~。好~。情~。敏~。~染。~召。~慨。~喟。~叹。自豪~。~人肺腑。百~交集。3 对人家的好意表示谢意:~谢。~恩。~激。~愧。
应
yīng,yìng
1 该,当,又引申料想理该如此:~当。~该。~分(fèn )。~有尽有。2 回答:答~。喊他不~。~承。3 随,即:“桓督诸将周旋赴讨,~皆平定”。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