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化之的拼音、解释、组词

大而化之的简介:

dà ér huà zhī
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本指一个人已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语出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后形容人做事不谨慎、不细心、不拘小节。如:他个性大而化之,所以老板都不放心他处理公务。

1. 形容人豪爽、不拘小节。语本《孟子.尽心下》。【例】他的个性大而化之,所以不高兴的不会放在心上。

1. 本指一个人已达到超凡入圣的境界。语出《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后形容人做事不谨慎、不细心、不拘小节。如:「他个性大而化之,所以老板都不放心他处理公务。」

大而化之》是一个成语,其中“大”是指范围广、程度深;“化”则是指变化或转化的意思。这个词的整体含义是形容人做事态度随和、不拘小节,通常带有一定的赞扬意味。

这个成语出自于《孟子·告子下》,原文为:“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曰:‘得中道者也。’”这里的“大而化之”的意思是指做事随和不拘小节,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

造句示例:

  1. 老王平时对工作总是大而化之,但这次却认真地检查了每一个细节。
  2. 这个项目的规模很大,但他处理起来依然显得大而化之,没有丝毫的拖沓和繁琐。
  3. 小李虽然只是个小员工,但他对待工作总是能展现出一种大而化之的态度,赢得了同事的认可。
  4. 他对于这些小事总是采取一种大而化之的态度,但其实这反映了他对细节不够重视的问题。
  5. 李经理这次开会特别强调要细致入微,不要因为事情小就表现出大而化之的态度。

以上造句中,“大而化之”用来形容人们在处理事务时的态度、方式等方面不拘小节,体现了该成语的使用语境和含义。

分词解释

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

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

huà,huā

1 性质或形态改变:变~。分~。僵~。教(jiào )~。熔~。融~。潜移默~。~干弋为玉帛。。2 佛教、道教徒募集财物:~缘。~斋。3 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后,表示转变成某种性质或状态:丑~。绿~。4 习俗,风气:有伤风~。5 特指“化学”:~工。~纤。~肥。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