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幅千里的拼音、解释、组词
尺幅千里的简介:
chǐ fú qiān lǐ
一尺长的画幅,画进了千里长的景象。比喻外形虽小,包含的内容很多。
一尺长的画幅,画进了千里长的景象。比喻外形虽小,包含的内容很多。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在尺长的画面上,描绘著万里般宽广的景物。指篇幅虽短而内容丰富,气势远大。语本《南史.卷四四.齐武帝诸子列传.竟陵文宣王子良》。△「咫尺天涯」
2. 《南史.卷四四.齐武帝诸子列传.竟陵文宣王子良》梁受禅,降封昭胄子同为监利侯。同弟贲字文奂,形不满六尺,神识1>耿介2>。幼好学,有文才,能书善画,于扇上图3>山水,咫尺4>之内,便觉万里为遥。矜慎不传,自娱而已。 〔注解〕 (1) 神识:器宇识见。 (2) 耿介:有操守、气节,刚正不阿。 (3) 图:绘画、描绘。 (4) 咫尺:形容距离很近。咫,音ㄓˇ,周代八寸叫咫。
3. 根据《南史》记载,竟陵文宣王萧子良的孙子萧贲,身高不满六尺,为人刚正不阿。年幼时好学,有写作的才能,写得一手好字,并且擅长绘画。他的绘画功力能够使篇幅不大的扇面上画的山水画,看起来好像是画著万里般宽广的景物。后来「尺幅千里」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指篇幅虽短而内容丰富,气势远大。也作「咫尺万里」等。
1. 在尺长的画面上,描绘著千里般宽广的景物。指篇幅虽短而内容丰富,气势远大。如:「这幅作品描绘细腻,尺幅千里,教人心驰神往。」
《尺幅千里》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画论,原本是指在极小的画面中描绘出非常广阔的场景。它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特有的艺术手法和美学观念——通过巧妙的艺术处理,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出无限的意境,给人以宏大的视觉感受。
详细解释
- 字面意思:尺幅(指很小的一块布或纸)千里(形容距离之远)。这里用来比喻在狭小的空间里表现广阔的景象。
- 深层含义:它不仅反映了中国画的独特艺术特点——留白和意境的深远,还体现了画家在有限空间内追求无限想象的艺术精神。这种手法强调的是通过点、线、面等元素的巧妙运用,来传达作者对自然景色或人文景观的感受与理解。
造句
- 这幅《千里江山图》虽仅有数尺宽长,却将整个江南风光尽收眼底,真是“尺幅千里”之妙。
- 在这个小空间里布置山水画作,利用‘尺幅千里’的艺术手法,就能营造出广阔的自然景观。
- 他擅长用‘尺幅千里’的手法在咫尺间描绘出千里的壮丽山河,让人仿佛置身其中。
- 虽然这本小册子只有薄薄几页,却通过“尺幅千里”的创作理念展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观。
- 这位画家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尺幅千里’风格而著称,即使是在小小的一方宣纸上也能展现出宏大的自然美景。
分词解释
尺
chǐ,chě
1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亦称“市尺”。一尺等于十寸。西汉时一尺等于0.231米,今三尺等于一米):~素(a.一尺长的白绢,借指小画幅;b.书信)。~短寸长。~牍。2 量长度的器具:竹~。3 像尺的东西:铁~。仿~。戒~。4 形容微少或短小:~布。咫~天涯。
幅
fú
1 布的宽度:~面。双~。宽~。2 泛指事物的宽度:~度。~员(“幅”是宽度,“员”是周围。指疆域或领土的面积。如“我国~~广大”)。振~。篇~。3 边缘:边~。4 量词,用于布帛、图画等:一~画。五~布。
千
qiān
1 数目,十个一百(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仟”代):~周(无线电波频率单位)。~克(即一公斤)。~米(即一公里)。2 喻极多:~里马。~言万语。~钧一发。~虑一失。~锤百炼(❶喻多次斗争考验;❷喻对诗文做多次精细修改)。3 见“秋”字“秋千”。4 姓。
里
lǐ
1 居住的地方:故~。返~(回老家)。2 街坊(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弄(lòng )。3 中国市制长度单位:一~(等于五百米)。~程牌。4 衣物的内层:被~。5 内部,与“外”相对,并引申为一定范围以内:~外。心~。这~。那~。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