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的拼音、解释、组词
不毛之地的简介:
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荒凉、贫瘠。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毛,种植五谷。「不毛之地」指坚硬瘠薄、不适种植五谷的土地。语出《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后用「不毛之地」形容荒凉贫瘠的土地。△「不食之地」
2. 《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夏六月乙卯,晋荀林父帅师及楚子战于邲,晋师败绩。大夫不敌君,此其称名氏以敌楚子何?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曷为不与晋而与楚子为礼也?庄王伐郑,胜乎皇门,放乎路衢。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逆庄王,曰:「寡人无良,边垂之臣,以干天祸,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君如矜1>此丧人2>,锡3>之不毛之地,使帅一二耋老4>而绥5>焉,请唯6>君王之命。」庄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为言,是以使寡人得见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庄王亲自手旌,左右㧑军,退舍七里。 〔注解〕 (1) 矜:同情、怜悯。 (2) 丧人:失位流亡的人。丧,音ㄙㄤˋ,失去。 (3) 锡:通「赐」。赐与、赐给。 (4) 耋老:泛指老年人。耋,音ㄉ|ㄝˊ。 (5) 绥:平安、安抚。 (6) 唯:任凭、听随。
3. 据《公羊传.宣公十二年》载,春秋时候,楚庄王因郑国有二心,而率领大军加以讨伐。城破之日,楚军开进郑国城郭大门,郑国国君襄公,在街口跪接庄王,向楚庄王请罪,并且请求楚庄王可怜他这个战败之人,赐给他一块「不毛之地」,好让他和一些老人们去安度残年。楚庄王因见郑襄公有心悦臣服的意思,因此就退兵而去。「不毛之地」就是直接摘自典源的一个成语,用于指坚硬瘠薄、不适种植五谷的土地。后则用来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1. 荒凉贫瘠、不长草木的土地。【例】镇郊那片不毛之地突然涌出石油,带来小镇的繁荣。
2. 谑称秃头。【例】我年未逾四十,头上已是一片不毛之地了。
1. 荒凉贫瘠、不生草木的土地。《公羊传.宣公十二年》:「君如矜此丧人,锡之不毛之地。」《三国演义》第八七回:「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乡。」
2. 谑称秃头。
《不毛之地》是汉语中的一个词汇,用来形容极其荒凉、贫瘠的土地或环境。这个词通常用于描述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植物生长的地方。"不毛之地"在现代语境中也可能被用来比喻某种精神层面的贫瘠状态。
详细解释:
- 词语来源:“毛”在这里指的是草木,即生长有草木的土地;“不毛之地”则意味着土地上没有草木生长。
- 字面意思:直译就是不能生长植物的地方。
- 引申含义:这个成语不仅指自然地理条件恶劣的地区,也可以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精神层面的贫乏、空洞的状态。例如,在文学作品中,有时会用它来比喻某个角色的精神世界贫瘠。
造句:
- 那片不毛之地由于连续几年干旱而更加荒芜。
- 在这片不毛之地上,唯一能见到的是偶尔飞过的几只孤雁。
- 尽管经过了无数次的试验和努力,科学家们最终在那个被认为几乎无法种植农作物的不毛之地成功地培育出了水稻。
- 他意识到自己的内心像是一片不毛之地,缺乏滋养与关爱。
- 她用尽全力为这片不毛之地播撒希望的种子,期望能够开出绚烂之花。
分词解释
bù,fǒu
1 副词。2 用在动词、形容词和其它词前面表示否定或加在名词或名词性语素前面,构成形容词:~去。~多。~法。~料。~材(才能平庸,常用作自谦)。~刊(无须修改,不可磨灭)。~学无术。~速之客。3 单用,做否定性的回答:~,我不知道。4 用在句末表疑问:他现在身体好~?máo
1 动植物的皮上所生的丝状物:~笔。羽~。~织品。~骨悚然。轻于鸿~。2 像毛的东西,指谷物或草:不~之地。3 衣物上的霉菌:老没见太阳都长~了。4 粗糙,没有加工的:~布。~估(粗略地估计)。~坯。5 不是纯净的:~利。~重。6 行动急躁:~躁。7 惊慌失措,主意乱了:把他吓~了。8 小:~病。~孩子。~~雨。9 货币贬值:钱~了。10 量词,用于钱币,等于“角”,一圆钱的十分之一:两~钱。11 姓。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dì,de
1 人类生长活动的所在:~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心说。2 地球或地球的某部分:~质。~壳。3 地球表面除去海洋、江河、湖泊的部分:陆~。~下。4 地球表面的土壤:土~。田~。~政。~主。5 地球上的一个区域:~区。此~。6 建筑材料铺成的平面:~板。~毯。7 所在空间或区域的部位:~点。目的~。8 人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易~以处。9 表示思想或行动的某种活动领域:见~。境~。心~。10 底子: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