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而论道的拼音、解释、组词
坐而论道的简介:
zuò ér lùn dào
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坐着空谈大道理。指口头说说,不见行动。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本指大臣随侍帝王讲论政事。周礼˙冬官˙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抱朴子˙内篇˙明本:又坐而论道,谓之三公。国之有道,贫贱者耻焉。后指空谈大道理而不实践。晋书˙卷五十五˙夏侯湛传:卿士常伯,被朱佩紫,耀金带白,坐而论道者,又充路盈寝,黄幄玉阶之内,饱其尺牍矣。
1. 本指大臣随侍帝王讲论政事。《周礼.冬官.考工记》:「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抱朴子.内篇.明本》:「又坐而论道,谓之三公。国之有道,贫贱者耻焉。」后指空谈大道理而不实践。《晋书.卷五五.夏侯湛传》:「卿士常伯,被朱佩紫,耀金带白,坐而论道者,又充路盈寝,黄幄玉阶之内,饱其尺牍矣。」
《坐而论道》的详细解释
"坐而论道"是一个汉语成语,出自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原文是“其言虽美,不如察之”。此成语一般用来形容那些只是在高谈阔论而不去付诸实践的人或行为。这个成语强调的是理论与行动之间的对比:虽然谈论的理论可能很宏大、很好听,但如果缺乏实际行动,则这样的理论只能说是空谈。
造句
- 教育改革需要的是真抓实干,而不是坐而论道。
-
这句话指出,教育改革应当注重实践和具体措施的落实,而不应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进行讨论。
-
批评家们常喜欢坐而论道,但真正解决问题的人却往往默默无闻地在行动。
-
此句对比了批评家与实干者之间的区别,强调了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
企业战略规划很重要,但如果只是纸上谈兵,而不去执行和调整,则是典型的坐而论道。
-
这句话说明了制定策略之后必须付诸实践的重要意义。
-
政府应当避免坐而论道,要更加注重行动和政策的实际效果。
-
该句提醒政治领导层需要重视实际行动的效果,而非仅仅讨论不切实际的政策想法。
-
与其整天坐而论道,不如亲自动手去做一些实事,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 这句话鼓励人们采取积极行动,避免空谈理论,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分词解释
坐
zuò
1 古人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这是其本义,后泛指以臀部着物而止息:席地而~。~待。~垫。~骨。~化(佛教指和尚盘膝坐着死去)。~禅。~功。~骑。2 乘,搭:~车。~船。3 坚守,引申为常驻,不动:“楚人~其北门,而覆诸山下”。~庄。4 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落。~北朝南。5 把锅、壶等放在火上:~锅。6 物体向后施压力:房顶往后~。7 介词,因,由于,为着:“停车~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8 副词(①空,徒然,如“胡为~自苦,吞悲仍抚膺”;②无故,自然而然,如“如若此,则盐必~长十倍”;③遂,即将,如“寒英~销落,何用慰远客”;④深,如“感此伤妾心,~愁红颜老”;⑤正,恰好,如“西村渡口人烟晚,~见渔舟两两归”)。9 定罪:连~。反~。~赃(犯贪赃罪)。10 瓜果等植物结实:~瓜。~果。11 同“ 座 ”。
而
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
论
lùn,lún
1 分析判断事物的道理:~断。~点。~辩。~据。~者。议~。讨~。辩~。2 分析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理论和言论:理~。舆~。专~。社~。3 学说,有系统的主张:系统~。4 看待:一概而~。5 衡量,评定:~罪。~功行赏。6 按照:~件。~资排辈。7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