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苇的拼音、解释、组词

皮苇的简介:

pí wěi
1.芦苇的皮叶。

  • AI解释

关于“皮苇”这个词语,实际上,在现代汉语中,并没有直接以“皮苇”作为标准词汇存在。可能您是想询问的是“皮苇”,它并非一个固定的成语或者常用词汇,而是一种植物名称。

详细解释:

皮苇:一种植物的别称,学名为Phragmites communis(大叶芦苇),属于禾本科芦苇属。这种植物广泛分布于全球各地,尤其是在湿地、湖泊和河流岸边。它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能够改善水质、保持水土,并为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

皮苇的特点包括: - 高大:能长到3米以上。 - 叶片宽厚:叶片较大,呈线形或披针形。 - 用途广泛:在传统上被用于编织篮子、席子等生活用品。 - 生态功能强大:不仅对环境有美化作用,还能起到固土护岸的效果。

造句:

  1. 湖边的皮苇长势茂盛,为候鸟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
  2. 小镇河边种植着许多皮苇,它们在秋季被风吹动时会发出沙沙的声音。
  3. 科学家们正在进行研究,探索如何利用皮苇制作更加环保的建筑材料。
  4. 在湿地公园里散步,可以看到很多高大的皮苇随风摇曳。
  5. 这片水域因为有大片皮苇的存在,水质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以上句子主要针对“皮苇”的生态功能和用途进行了描述。如果有特定的语境或应用场景需要使用这个词汇,请提供更多背景信息以便提供更准确的帮助。

分词解释

1 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毛。2 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3 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书~。4 表面:地~。5 薄片状的东西:豆腐~。6 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了。7 不老实,淘气:顽~。8 指橡胶:胶~。~球。9 姓。

wěi

1 〔芦~〕见“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