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煳了卷子的拼音、解释、组词
烧煳了卷子的简介:
shāo hú liǎo/le juàn/juǎn zǐ
1.亦作"烧糊了的?子"。 2.比喻相貌丑陋或穿着不体面。煳,食品经火变焦发黑。卷子,一种面食品。 3.喻指丑陋的人。
1.亦作"烧糊了的?子"。 2.比喻相貌丑陋或穿着不体面。煳,食品经火变焦发黑。卷子,一种面食品。 3.喻指丑陋的人。
- AI解释
实际上,“烧煳了卷子”这四个字并非一个标准或常见的成语或者固定搭配,它更像是描述某个具体情境的表达方式。从其字面意义来看,可以理解为“由于过火而使试卷变得焦黑、不可辨认”。这种表达更多见于口语中用来形容某件事物因意外被火烧毁或受热过度,以至于无法使用或识别的情况。
以下是对“烧煳了卷子”四个词语的详细解释:
- 烧:表示用火焰加热、灼烤。
- 煳了:意为变焦、糊掉。这里可以理解为因过火而损坏或者变得不可辨认。
- 卷子:通常指考试或测验所使用的试卷,有时也泛指任何需要填写或作答的文档。
下面给出五个使用“烧煳了卷子”这一表达方式的例句:
- 小明不小心把昨晚做过的物理题卷子放在火炉旁边烤了一下,结果烧煳了卷子,他不得不重新抄写一遍。
- 老张保存多年的毕业证书由于不慎被火烧到了边缘,以至于大部分文字都成了烧煳了卷子的样子,难以辨认。
- 李老师在整理文件时发现了一个装有试卷的档案袋已经变黑发焦,看起来就像是烧煳了卷子一样。
- 小华在家里用蜡烛写字的时候不小心把桌子上的旧年鉴点燃了,结果导致烧煳了卷子,只能遗憾地丢弃它。
- 王阿姨整理家中的古董时,发现一本珍贵的书法作品已经严重损毁,就像被火烧过一样,成了烧煳了卷子的状态。
请注意,“烧煳了卷子”并不是一个正式的成语或固定表达,在实际使用中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分词解释
烧
shāo
1 使东西着火:焚~。燃~。~灼。~毁。2 用火或发热的东西使物品受热起变化:~水。~饭。~砖。~焊。~蓝。~料。3 一种烹饪方法:~茄子。~鸡。4 体温增高:发~。退~。5 经烘烤制成的饼:~饼。火~。6 一种烈性白酒:~酒。高粱~。7 过多的肥料使植物枯萎、死亡。
了
liǎo,le
1 明白,知道:明~。一目~然。2 完结,结束:完~。~结。3 在动词后,与“不”、“得”连用,表示可能或不可能:看不~。办得~。4 与“得”、“不得”前后连用,表示异乎寻常或情况严重:那还~得!
卷
juàn,juǎn
1 可以舒展和弯转成圆筒形的书画:长~。画~。手~。2 书籍的册本或篇章:上~。第一~。藏书十万~。~帙(书卷成束,用布裹或布囊装起来称“帙”,即书套。现一般指书籍)。3 考试用的纸:试~。4 机关里分类汇存的档案、文件:案~。
子
zǐ
1 古代指儿女,现专指儿子:~女。~孙。~嗣。~弟(后辈人,年轻人)。2 植物的果实、种子:菜~。瓜~儿。~实。3 动物的卵:鱼~。蚕~。4 幼小的,小的:~鸡。~畜。~城。5 小而硬的颗粒状的东西:~弹(dàn )。棋~儿。6 与“母”相对:~金(利息)。~母扣。~音(辅音)。7 对人的称呼:男~。妻~。士~(读书人)。舟~(船夫)。才~。8 古代对人的尊称;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孔~。先秦诸~。9 地支的第一位,属鼠:~丑寅卯(喻有条不紊的层次或事物的条理)。10 用于计时:~时(夜十一点至一点)。~夜(深夜)。11 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爵。12 附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后,具有名词性(读轻声):旗~。乱~。胖~。13 个别量词后缀(读轻声):敲了两下~门。1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