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德的拼音、解释、组词
民德的简介:
mín dé
1.民众的道德。 2.指有德之人。 3.犹民力。
1.民众的道德。 2.指有德之人。 3.犹民力。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人民的道德。《论语.学而》:「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民德》这个词虽然不是常见词,但我们可以尝试将其拆解为“民用”和“道德”,来理解其可能的含义。在这样的语境下,“民德”可以被理解为民众或社会的道德风气、品德或者价值观。
解释
- 概念:指一个社会中全体民众普遍持有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或者是社会整体的文化精神状态。
- 特征:
- 体现了社会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公正诚信等价值理念;
- 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造句
- 在这个文明进步的时代背景下,提高公民素质和民德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之一。
- 政府部门应当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共同提升整个民族的民德水平。
- 民德兴,则国家强;民德衰,则国运微。因此保持优良的民风对于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 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在这种情况下提高民众环保意识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助于改善整个社会的民德。
- 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塑造良好民德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弘扬传统美德,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认知和行为准则。
请注意,“民德”作为合成词,并未在语言规范中明确定义为正式术语,在实际应用中有灵活扩展之意。以上解析及造句基于这一假设背景进行说明。
分词解释
民
mín
1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主。~国。~法。公~(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具有国籍的人)。2 指人或人群:居~。~族。3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的:~间。~歌。~谚。~风。~情。4 某族的人:汉~。回~。5 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农~。渔~。6 非军事的:~品。~航。7 同“苠”。
德
dé
1 人们共同生活及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品行,品质:美~。品~。公~。~行。道~。~性。~育(以一定的社会要求,进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才兼备。度~量力。~高望重。2 心意,信念:一心一~。3 恩惠:~施。~泽(德化和恩惠)。~惠。感恩戴~。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