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宜之计的拼音、解释、组词

权宜之计的简介:

quán yí zhī jì
权宜:暂时适宜,变通;计:计划,办法。指为了应付某种情况而暂时采取的办法。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权宜,暂时变通的处置。「权宜之计」指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语出《后汉书.卷六六.陈王列传.王允》。

2. 《后汉书.卷六六.陈王列传.王允》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自谓无复患难,及在际会,每乏温润1>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2>之。 〔注解〕 (1) 温润:温柔润泽。 (2) 附:亲近。

3. 据《后汉书.卷六六.陈王列传.王允》载,王允为东汉末年的大臣,灵帝时任豫州刺史,参与讨伐黄巾起义军。灵帝死后,董卓引兵进京师,诛杀宦官,废少帝,立献帝,弑太后,自立为太师,掌握了主政大权。当时王允对董卓假意奉承,再加上他本就有的内政才能,于是被任为三公之一的司徒。董卓迁都长安后,王允以貂婵行美人计,策动吕布杀死了董卓。董卓死后,王允一改以前屈己从人的低姿态,完全显露出个性中原有的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史书对他的描述为「性刚疾恶,……每乏温润之色,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也因为他为人处事极为严厉,事事循理,不知变通,所以下属都不太亲近他。不久,董卓的旧部李傕等人攻入长安,王允被杀。后来「权宜之计」被用来比喻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

1. 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例】暂时歇业只是权宜之计,只要时机好转,马上复业。

1. 因应某种时机而暂用的计谋。《后汉书.卷六六.王允传》:「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是以群下不甚附之。」《醒世恒言.卷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我叫你去,不过权宜之计,如何却做出这般没天理事体。」

词语《权宜之计》详解

释义: 权宜之计是指为了应对紧急情况或暂时解决实际问题而采取的一种临时性的策略、措施或办法。这个词强调的是在特定情况下,为实现某一目标所采取的短期或过渡性对策,而不必是长期的最佳选择。

出处: “权宜”一词最早出自《后汉书·仲长统传》,原文为:“宜因时以制宜,不以小利而失大义。”但具体到“权宜之计”,这个概念更多的是在后来的文献和使用中逐渐被认可和广泛传播。

特点: 1. 临时性:为解决眼前问题而采取的措施。 2. 灵活性:可以根据情况变化适时调整。 3. 适应性:针对特定情境和需求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4. 目的性:虽然短期,但都是为了达成某个具体目标。

用法注意事项: 使用时需注意不要长期依赖权宜之计来解决根本问题;同时,在采取临时措施前要充分考虑其长期影响及可能带来的负面效果。

造句

  1. 在公司面临困境的情况下,管理层决定采用权宜之计,通过削减非核心业务部门的人力成本,暂时缓解财务压力。
  2. 为了应对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当地政府迅速采取了紧急避难措施,这是一种典型的权宜之计。
  3. 尽管新政策尚未完全实施,但政府已开始执行一些权宜之计来稳定市场情绪。
  4. 为了解决物流问题,这家电商企业决定采用空运作为短期解决方案,这算是一种有效的权宜之计。
  5. 面对员工流失严重的问题,公司高层正在考虑采取一系列权宜之计,比如提供短期激励措施等临时办法。

这些句子展示了“权宜之计”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体现了其灵活性和暂时性特征。

分词解释

quán

1 职责范围内支配和指挥的力量:政~。~力。~威。~贵。~柄。~势。生杀予夺之~。2 有利的形势:主动~。3 变通,不依常规:~变。~谋(随机应变的计谋)。~术。智必知~。4 暂且,姑且:~且。5 秤锤:~衡。6 衡量,估计:~其轻重。7 姓。

1 适合,适当:~人。~于。合~。权~。适~。相~。2 应该,应当:事不~迟。3 当然,无怪:~其无往而不利也。4 姓。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1 核算:~时。~量(liàng )。~日程功。2 测量或核算度数、时间、温度等的仪器:晴雨~。湿度~。3 主意,策略:~策。~谋。4 谋划,打算:~划。~议。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