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伐夷的拼音、解释、组词
以夷伐夷的简介:
yǐ yí fá yí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乘其隙而攻伐之。后汉书˙卷十六˙邓禹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亦作以夷治夷、以夷制夷。
1. 利用外族或外国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冲突,削减力量,以便乘其隙而攻伐之。《后汉书.卷一六.邓禹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也作「以夷治夷」、「以夷制夷」。
词汇“以夷伐夷”是一个成语,出自于中国古代典籍中的故事。其含义较为复杂,主要用于描述某些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情境。大致意思是利用敌对或相似的力量来攻击、征服自己的敌人或困难,这是一种间接或非直接对抗策略。
从字面上来看,“以夷”指的是用夷族(通常指化外之民,后来泛指边疆民族)的兵力,“伐夷”则是讨伐夷人,整体表达的意思是用敌人的力量去对抗敌人。在历史文献中,这一成语多用于比喻利用对手的力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下面提供五个使用“以夷伐夷”的造句示例:
- 在那个纷争不断的时代,弱小的国家选择与强邻结盟,期望通过这种“以夷伐夷”的策略来抵御更大的威胁。
- 企业面临市场竞争对手的强大攻势时,有时会选择借助新兴市场的力量来反击强大的对手,这也是一种“以夷伐夷”战略的应用。
- 政治家们常常用“以夷伐夷”的智慧,利用对手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来削弱对方的力量,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目标。
- 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以夷伐夷”也被引申为在面对网络攻击时,可以巧妙地利用黑客的技术或平台反过来打击黑客的行为。
- 教育领域中,老师有时会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或者辩论活动来“以夷伐夷”,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需要注意的是,“以夷伐夷”虽然是一个成语,但在现代语境中使用时应谨慎,并注意其可能引发的文化敏感性和误解。在不同的情景下,根据具体意义选择是否适用这一表达更为妥当。
分词解释
以
yǐ
1 用,拿,把,将:~一当十。~苦为乐。~身作则。~邻为壑。~讹传讹。~往鉴来。2 依然,顺,按照:~时启闭。物~类聚。3 因为:~人废言。勿~善小而不为。不~物喜,不~己悲。4 在,于(指时日):“子厚~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5 目的在于:~待时机。~儆效尤。6 文言连词,与“而”用法相同:梦寐~求。7 用在方位词前,表明时间、方位、方向或数量的界限:~前。~内。8 用在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可~。得~。9 古同“已”,已经。10 太,甚:不~急乎?11 及,连及:富~其邻。
夷
yí
1 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东~。九~(古时称东夷有九种)。2 中国旧时指外国或外国的:华~杂处(chǔ ㄔㄨˇ)。3 平,平坦,平安:化险为~。4 弄平:~为平地。5 消灭:~灭。族~(诛杀犯罪者家族)。6 等辈:“诸将皆陛下故等~”。7 古代的锄类工具。8 同“ 怡 ”,喜悦。9 同“ 痍 ”,创伤。10 姓。
伐
fá
1 砍:~树。砍~。2 征讨:讨~。~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诛笔~。3 自夸:~善(夸自己的好处)。~智。不矜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