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録司的拼音、解释、组词

僧録司的简介:

sēng lù sī
1.执掌寺院僧尼事务的官署。唐开成中始设于京邑。

  • AI解释

僧録司》这一词汇来源于中国古代官制,具体指在明代及之前的一些朝代中设置的一种负责管理佛教事务的官署机构。其名称中的“僧”指的是和尚,“录”则有登记、记录之意;“司”则是官署的意思。所以,《僧録司》可以理解为专门处理与僧侣和寺庙相关事务的政府部门。

详细解释

  • 设立背景:在古代中国,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需要有一个官方机构来管理寺庙和僧人,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宗教活动的正常进行。
  • 职责范围:《僧録司》主要负责寺庙事务、僧侣登记与管理、宗教祭祀活动的组织等。
  • 历史沿革
  • 宋代始设僧官,至明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僧官体系。
  • 明朝洪武年间正式设立僧録司,其长官称为“僧録”,负责全国佛教事务。
  • 清朝沿袭了这一制度。

造句

  1. “在明朝时期,僧録司的官员必须定期巡视各个寺庙,以确保所有宗教活动都在政府允许和监管之下进行。”
  2. “为了更好地管理寺庙中的僧侣,朝廷设立了僧録司这样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相关的事务。”
  3. “随着社会变迁,《僧録司》这样的官署逐渐被其他形式的管理体系所取代。”
  4. “尽管今天已经没有《僧録司》这个具体的政府机构存在了,但是其精神依然可以在现代的宗教管理和寺庙管理中找到影子。”
  5. “研究者通过查阅历史文献,得以了解古代设置《僧録司》的具体情况及其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这些句子旨在展示《僧録司》在历史上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官制和佛教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的重要性。

分词解释

sēng

1 佛教指出家修行的人,梵语“僧伽”的简称:~侣。~尼。~人。~众。~俗。高~。

1 主管,操作:~法。~机。~令。~南(古代用磁石做成的辨别方向的仪器,为现在指南针的始祖)。~空(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②复姓)。~徒(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土地和徒役的长官,后为丞相;②复姓)。~马(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军务的长官;②复姓)。~寇(①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刑狱、纠察的长官;②复姓)。2 官署名称:人事~。3 视察:~日月之长短。4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