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是而非的拼音、解释、组词

似是而非的简介:

sì shì ér fēi
似:像;是:对;非:不对。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语本孟子˙尽心下:恶似而非者。表面相似而实际上却不然。汉˙王充˙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则悦耳,论之阴阳则伤化。

1. 表面上好像对,实际上并不对。语本《孟子.尽心下》。【例】不要轻易听信这些似是而非的理论。

1. 语本《孟子.尽心下》:「恶似而非者。」表面相似而实际上却不然。汉.王充《论衡.死伪》:「世多似是而非,虚伪类真,故杜伯、庄子义之语,往往而存。」《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夫俗吏矫饰外貌,似是而非,揆之人事则悦耳,论之阴阳则伤化。」

《似是而非》这个成语用于描述某件事物或说法表面上看似正确或者合理,但实际上并不符合事实的情况。它的字面意思是“好像对了但是实际上不对”,常用来形容一种观点、理论虽然听起来有道理,但经过仔细分析后却发现其内容与实际情况不符。

详细解释

  • :像。
  • :正确的。
  • :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 :不正确或错误的。

因此,“似是而非”就是指表面看上去是对的(似对),但实际上却是不对的(非是)。在使用这个成语时,通常是在指出某人、某种说法或者理论虽然表面上看来很合理,但是经过深入分析和实际验证后会发现它的谬误之处。这是一种比较委婉的方式来批评或否定某一观点。

造句

  1. 小李的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他的论据却似是而非,并不能证明自己的主张。
  2. 老师告诫学生不要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所迷惑,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3. 这次的计划虽然看似周全,但实际上还是存在着不少问题,可以说是一种似是而非的方案。
  4. 他的解释听起来很合理,但仔细分析后却发现其结论是似是而非的。
  5. 在面对问题时,我们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下定论,而应该深入探究事实真相,避免落入似是而非的陷阱。

分词解释

sì,shì

1 相类,像:相(xiāng )~。类~。~是而非。2 好像,表示不确定:~乎。~应如此。3 表示比较,有超过的意思:一个高~一个。

shì

1 表示解释或分类:他~工人。《阿Q正传》的作者~鲁迅。2 表示存在:满身~汗。3 表示承认所说的,再转入正意,含有“虽然”的意思:诗~好诗,就是太长了。4 表示适合:来的~时候。5 表示任何:凡~。~活儿他都肯干。6 用于问句:他~走了吗?7 加重语气,有“的确”、“实在”的意思:天气~冷。8 对,合理,与“非”相对:~非。他说的~。实事求~。9 认为对:~古非今。各行其~。深~其言。10 表示应承或同意(单说一个“是”字):~,我就去。11 这,此:~日。~可忍,孰不可忍。比比皆~。12 助词,把行为对象提前表示只这样做:惟你~问。惟利~图。13 姓。

ér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连词(a.表平列,如“多而杂”。b.表相承,如“取而代之”。c.表递进,如“而且”。d.表转折,如“似是而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而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而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表(从……到……):从上而下。

fēi

1 不,不是:~凡。~法。~分(fèn )。~礼。~但。~同小可。啼笑皆~。2 不对,过失:痛改前~。文过饰~。习~成是(对于某些错的事情习惯了,反认为是对的)。3 与“不”呼应,表示必须(有时后面没有“不”字):我~看这本书。4 责怪,反对:~难(nàn )。~议。无可厚~。5 指“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简称“非洲”):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