簸之扬之﹐糠秕在前的拼音、解释、组词

簸之扬之﹐糠秕在前的简介:

bǒ zhī yáng zhī﹐kāng bǐ zài qián
1.谓扬米去糠﹐糠在米上。穅﹐同"糠"。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王文度﹑范荣期俱为简文所要,范年大而位小,王年小而位大,将前,更相推在前,既移久,王遂在范后。王因谓曰:'簸之扬之,糠秕在前。'范曰:'洮之汰之,沙砾在后。'"本为调侃之词,谓位卑而居前列。后亦用为谦词﹐谓无才而居前。穅﹐亦写作"糠"。 2.用为出任地方官之谦词。

  • AI解释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典籍,意思是通过反复筛选或处理后,那些质量较差的部分会被先筛选出来。这里的“簸”指的是使用簸箕等工具来回摇动以分离轻重不同的物体,“扬之”是指将物品轻轻抛起以便于分开轻重,“糠秕在前”是说经过这样的过程之后,较轻的谷壳(糠)和秕谷(秕子)会被最先分离出来。整体上,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筛选或去劣存优的过程。

造句

  1. 在处理应聘者简历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部会采取类似“簸之扬之,糠秕在前”的方式,先淘汰那些明显不符合岗位要求的简历。
  2. 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并不是一次性的完成,而是像“簸之扬之,糠秕在前”一样,需要多次反馈和矫正,才能找到真正有潜力的学生。
  3. 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如果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可能会出现“糠秕在前”的情况,反而导致优秀的人才流失。
  4. 对于科研成果的评审,应当像对待谷物一样进行细致筛选,“簸之扬之,糠秕在前”,确保真正有价值的发现和创新被突出出来。
  5.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采用类似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通过不断的反思与实践,让学生逐渐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所在,而“糠秕”则被自然淘汰或改善。

分词解释

bò,bǒ

〔~箕〕❶扬糠除秽、清理垃圾的器具,用竹篾、柳条或铁皮制成,三面有边沿,一面敞口;❷簸箕形的指纹(“箕”均读轻声)。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yáng

1 簸动,向上播散:~水。~场(cháng )。~汤止沸。2 高举,向上:~手。~帆。趾高气~。~眉吐气。3 在空中飘动:飘~。4 称颂,传播:~言。~威。颂~。~弃。~名。5 姓。

kāng

1 稻、麦、谷子等的子实所脱落的壳或皮:米~。糟~。~秕。~醛(有机化合物,是制造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药物等的原料)。2 萝卜等因失掉水分而中心呈蜂窝状。

1 子实不饱满:~子(不饱满的子实)。~糠(秕子和糠,喻没有价值的东西)。2 坏,不良:~政(不良的政治措施)。3 同“ 纰 ”,纰谬。

zài

1 存,居:存~。健~。青春长~。2 存留于某地点:~家。~职。~位。3 关于某方面,指出着重点:~于(a.指出事物的本质所在,或指出事物以什么为内容;b.决定于)。~乎。事~人为。4 表示动作的进行:他~种地。5 介词,表示事情的时间、地点、情形、范围等:~逃。~望。~握。~理。~朝(cháo )。~野。~世。6 和“所”连用,表示强调:~所不辞。无所不~。

qián

1 指空间,人面所向的一面;房屋等正门所向的一面;家具等靠外的一面,与“后”相对:~面。~边。~方。面~。~进。~程。2 指时间,过去的,往日的,与“后”相对:以~。~人。~此。~科。~嫌。~言。~车之鉴。3 顺序在先的:~五名。4 向前行进:勇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