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遮大会的拼音、解释、组词
无遮大会的简介:
无遮:没有遮拦,指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平等看待。佛家语,原指布施僧俗的大会。后也用作其它的泛称。
- 成语典
- 修订版
- AI解释
1. 佛教公开的法会,不论贤圣道俗贵贱上下,一律皆可参预,平等行财、法二施,印度国俗常举行之,中国六朝时,亦多仿行。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今有陈相公做这无遮大会,一应人等,都要舍贫散斋,小僧已都准备下了。
1. 佛教公开的法会,不论贤圣道俗贵贱上下,一律皆可参预,平等行财、法二施,印度国俗常举行之,中国六朝时,亦多仿行。《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舆驾幸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元.张国宾《合汗衫》第三折:「今有陈相公做这无遮大会,一应人等,都要舍贫散斋,小僧已都准备下了。」
《无遮大会》的详细解释
“无遮大会”一词源自佛教用语,是禅宗和一些密宗派别常用的术语。在古代中国,指一种没有戒律限制、任何教外人士都可以参加的大型法会或宗教集会。
基本含义: 1. 开放性:无遮大会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设门槛,任何人不论身份、地位,只要有心向学或求法,都可以参与。 2. 自由度高:在这样的大会上,参加者可以不受戒律束缚,自由提问或者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疑惑,形成一种更加自由的学术讨论氛围。 3. 广泛性:无遮大会通常规模较大,不仅包括僧侣,还有士大夫、平民甚至外道(非佛教徒)等各色人等。
历史背景: 这种形式的法会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尤其是禅宗发展盛期。当时一些高僧大德为了弘扬佛法,广纳贤才,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办这样的大会,以促进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造句示例
- 文学作品中:“《心经》的解释会上,玄奘大师特地举办了一次无遮大会,邀请了各种不同学说背景的人士参与讨论。”
- 历史叙述中:“唐贞观年间,在洛阳白马寺举行的那次无遮大会上,吸引了众多学者及僧侣前来探讨佛教义理与实践。”
-
现代比喻使用:“在这家开放的企业里,每个人都可以畅所欲言,就像古代的无遮大会一样,不受任何限制地交流思想。”
-
文化活动推广中:“为了让更多的群众了解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文化局计划举办一场无遮大会,邀请艺术家、学者以及爱好者共同探讨。”
- 教育理念阐述上:“现代教育应该像古代的无遮大会一样开放包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自由讨论,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这些句子不仅展现了“无遮大会”的基本含义及其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还体现了其背后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的精神。
分词解释
wú
1 没有,与“有”相对;不:~辜。~偿。~从(没有门径或找不到头绪)。~度。~端(无缘无故)。~方(不得法,与“有方”相对)。~非(只,不过)。~动于衷。~所适从。zhē
1 挡:~蔽。~挡。~拦。~阳。~没(mò)。~阴。2 掩盖,掩蔽:~丑。~盖。~瞒。~掩。~人耳目。3 古同“庶”,众多。4 古同“者”,这。dà,dài,tài
1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厅。~政。~气候。夜郎自~。~腹便便。2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3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局。~众。4 用于“不”后,表示程度浅或次数少:不~高兴。5 年长,排行第一:老~。6 敬辞:~作。~名。~手笔。7 时间更远:~前年。8 〔~夫〕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9 超过事物一半,不很详细,不很准确:~概。~凡。huì,kuài
1 聚合,合在一起:~合。~审。~话。2 多数人的集合或组成的团体:~议。开~。3 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都(dū)~。省~。4 彼此见面:~面。~见。5 付钱:~账。~钞。6 理解,领悟,懂:~心,体~。7 能,善于:~游泳。~英语。8 机会,时机,事情变化的一个时间:机~难得。9 一定,应当:长风破浪~有时。10 恰好,正好:~天大雨。11 一小段时间:~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