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让的拼音、解释、组词

三让的简介:

sān ràng
1.古相见礼。主人三揖,宾客三让。 2.指周泰伯让位于季历事,后人称为盛德。 3.指古代帝王登位﹑大臣就封的谦让之礼。 4.再三责数其过失。 5.谓以三种方式资助。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再三谦让。《史记.卷三八.宋微子世家》:「宣公病,让其弟和,……,和亦三让而受之。」唐.骆宾王〈夕次旧吴〉诗:「盛德弘三让,雄图枕九围。」

2. 用言语责备多次。《周礼.地官.司救》:「凡民之有衺恶者,三让三罚。」

三让”是一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故事或典籍。这个词并不广泛使用,但从其字面结构来看,“三”在这里可能表示多次,“让”则意味着放弃、让出或者不争的意思。综合而言,“三让”可以理解为多次主动放弃或谦让。不过,在具体历史文献中,它通常与特定的人物行为相联系,因此更准确的理解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

详细解释:

  • 出处:这个词语可能源自中国古代的一些故事,用来形容一个人非常谦逊、无私的精神品质。
  • 典故:在古代中国,有很多关于官员或贵族之间互相让位的故事。比如,某些官员为了国家利益主动将权力或职位让给他人,这种行为被广泛传颂为美德。

造句:

  1. 尽管他多次获得晋升的机会,但他总是三让其位,表现出非凡的谦逊和无私。
  2. 在这次公司的内部竞争中,李经理再次展现了“三让”的精神,他选择将自己的机会留给更需要的人。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者会主动三让,将更好的资源和机会留给团队中的其他人。
  4. 他的事迹在单位里广为流传,成为了大家学习的典范,这种“三让”精神令人敬佩。
  5. 面对困难和挑战,老张总是选择三让,他坚信合作与和谐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

请注意,“三让”的具体含义可能因语境而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或历史故事中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上述解释及造句旨在提供一种理解和使用的方式,如果需要更精确的解释,建议查阅相关的古籍或文献。

分词解释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ràng

1 不争,尽(jǐn)着旁人:~步。~位。谦~。2 请:~茶。3 许,使:不~他来。4 任凭:~他闹去。5 被:~雨淋了。6 索取一定代价,把东西给人:出~。转(zhuǎn )~。7 闪避:~开。当仁不~。8 责备,谴责:“二世使人~章邯”。9 古同“攘”,侵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