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楯的拼音、解释、组词

矛楯的简介:

máo shǔn/dùn
1.亦作"矛盾"。 2.《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后以"矛楯(盾)"连举比喻言语或行为相互抵触﹐互不相容。

  • AI解释

《矛楯》这个词并非一个独立成词,而是一个成语——“矛楯”,也写作“矛盾”。这个成语来源于《韩非子·难一》,原文为:“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有一个不会被任何东西刺穿的盾牌和一把能刺穿一切障碍的矛同时存在的话,那将是一个矛盾的情况。成语“矛楯”常用来比喻自相矛盾或相互抵触的事物。

详细解释

  • 出处:出自《韩非子·难一》:“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 含义:这个成语通过一个假设性的问题来讽刺那些言行不一、自相矛盾的行为或事物。它强调了事情之间的逻辑一致性。
  • 寓意:用以批评那些在说话或做事时前后矛盾的人或事。

造句

  1. 她总是说要勤奋学习,但实际上却经常玩游戏,真是典型的“矛楯”行为。
  2. 在这次团队会议上,小李的提议和他之前的言论明显是自相矛盾的,真让人感到无奈。
  3. 这个方案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但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其中存在着诸多“矛楯”,实施起来会有很大的难度。
  4. 有些公司的广告词往往为了吸引眼球而夸大其词,结果就造成了产品的真实情况和广告描述之间的巨大“矛楯”。
  5. 在学术研究中,如果不能做到论点与论据之间逻辑严密、相互支持,就会出现自相矛盾的“矛楯”现象。

希望这些解释和造句能够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

分词解释

máo

1 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