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瓿之用的拼音、解释、组词
覆瓿之用的简介:
fù bù zhī yòng
覆:盖;瓿:古代容器,用陶或青铜制成。用来盖瓿。形容著作没有什么价值,只能用来盖盛酱的瓦罐。
覆:盖;瓿:古代容器,用陶或青铜制成。用来盖瓿。形容著作没有什么价值,只能用来盖盛酱的瓦罐。
- AI解释
《覆瓿之用》,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出自东晋时期葛洪所著的《抱朴子·外篇·审举》。这里的“覆瓿”指的是古时陶制的盛物器皿,“用”是用途的意思。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作品或文章虽然在当时不受重视,但后来却因为某种原因被后世发现并加以赞赏或应用的情况。
详细解释: - 覆瓿之用:原意是指古代的一种文化现象,即一些诗文虽然当初未受到推崇和赞赏(被丢弃在陶器中),但在后来却被人们重新发现并重视起来。 - 拓展:成语“覆瓿之用”常用来比喻那些在当时没有得到足够关注或认可的作品或观点,在未来却因为各种因素而获得了应有的价值与认可。
造句示例: 1. 虽然这篇论文发表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但它最终成为了学术界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之一,真可谓是覆瓿之用。 2. 他的小说起初并不受读者欢迎,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们重新发现并赞赏为经典之作,真是覆瓿之用的典范。 3. 小李创作了一部剧本,但在当时并未引起广泛讨论,没想到后来在戏剧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了众口一词的好作品。这不就是典型的覆瓿之用吗? 4. 虽然这首诗在诗歌大赛中未能获奖,但通过网络平台被更多人看到后,反而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和传播度,可以说是覆瓿之用了。 5. 他早年的那些科研论文一度被忽视,现在看来,其中的创新思想却成为了后来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这正是覆瓿之用的真实写照。
这些造句展现了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应用,表达了某项工作或创作可能在初期不受重视,但随着时间推移或条件变化后,最终获得了认可和价值的情况。
分词解释
覆
fù
1 遮盖,蒙:~盖。~溺。~蔽。~被(遮盖,喻恩荫)。~庇。2 翻,倾倒,败,灭:~舟。颠~。~灭。~辙(翻过车的道路,喻曾经失败的做法)。~没(mò)。~水难收。~巢无完卵(喻灭门之祸,无一得免,亦喻整体覆灭,个人不能幸存)。前车之~,后车之鉴。3 同“复”
之
zhī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7 往,到:“吾欲~南海”。
用
yòng
1 使人或物发挥其功能:使~。~心。~兵。~武。2 可供使用的:~品。~具。3 进饭食的婉辞:~饭。4 花费的钱财:费~。~项。~资。5 物质使用的效果:功~。有~之才。6 需要(多为否定):不~多说。7 因此:~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