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三策的拼音、解释、组词
天人三策的简介:
tiān rén sān cè
1.《汉书.董仲舒传》载: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絶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仲舒所对﹐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1.《汉书.董仲舒传》载: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以"天人感应"说为其对策要旨﹐所对凡三﹐世称"天人三策"。说明"王者承天意以从事"﹐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絶其道﹐勿使并进"﹐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仲舒所对﹐为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
- AI解释
《天人三策》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关于治国理念的一份重要奏议。它主要阐述了儒学思想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的应用,提出了“天人合一”、“君权神授”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对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详细解释
- 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认为自然界的变化反映了上天的意志,因此应当遵循自然规律来指导人类的行为。
- 君权神授:将皇帝视为由天命所选的人,具有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这种思想强化了皇权统治的合法性。
-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废除其他学派的思想,而推崇儒家学说为官方意识形态,这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社会稳定和统一。
造句
- 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主张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来提升个人的道德修养。
- 汉武帝采纳了《天人三策》,推行了一系列加强皇权的政策,进一步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 董仲舒在《天人三策》里提出的“君权神授”观点,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广泛讨论。
- 通过《天人三策》,儒家学说被确立为官方哲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理论,体现在了《天人三策》中关于自然与人类和谐共存的观点。
分词解释
天
tiān
1 在地面以上的高空:~空。~际。~罡(北斗星)。~渊(上天和深渊,喻差别大)。~马行空(喻气势豪放,不受拘束)。2 在上面:~头(书页上面的空白)。3 气候:~气。~冷。4 季节,时节:冬~。5 日,一昼夜,或专指昼间:今~。6 指神仙或他们所住的地方:~上。~宫。7 自然界:~堑。~时。~籁(自然界的声音,如风声、鸟声、流水声)。8 〔~干(gān)〕古代用来记日或年的字,有“天干”和“地支”两类,天干共十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亦称“十干”。9 自然的、生成的:~然。~性。~职(应尽的职责)。~才(①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突出的聪明智慧;②有这种才能的人)。~伦之乐。
人
rén
1 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类。2 别人,他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待~热诚。3 人的品质、性情、名誉:丢~,文如其~。
三
sān
1 数名,二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叁”代):~维空间。~部曲。~国(中国朝代名)。2 表示多次或多数:~思而行。~缄其口。
策
cè
1 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2 鞭打:~马。鞭~。3 激励,促进:~动。~勉。4 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5 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命。~免。~封。6 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论。~问。7 杖:~杖。8 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9 计谋,主意,办法:上~。献~。决~。政~。~划。束手无~。10 书法用字名称,指仰横。11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