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雷贯耳的拼音、解释、组词
如雷贯耳的简介:
rú léi guàn ěr
贯:贯穿,进入。响亮得象雷声传进耳朵里。形容人的名声大。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好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比喻人名气很大,众所共闻。※语或出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
2. ※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某乃秦昭公是也。昔年我父穆公因与楚结亲,世为邻好。近因吴国有一口宝剑飞入楚国,那吴王屡次索剑,楚王只不肯还,以此惹动刀兵,几至灭国。有楚大夫申包胥前来借兵求救,某坚意不允,不意包胥在驿亭中,依墙而哭,七昼夜不绝,遂将邮亭哭倒,我想此人真烈士也。……〔申包胥做见科云〕俺楚王悬望大国救兵,不啻饥渴,大王怎生不念亲好,忍坐视乎?〔秦昭公云〕大夫,因你日夜号哭,忠烈动人,某今借与你十万雄兵,命姬辇为帅,即日救楚。……某乃姬辇是也,官封大将军之职,主公呼唤,不知有甚差遣?令人报复去,道是俺姬辇来了也。〔卒子报科云〕姬辇到。〔姬辇做见科云〕主公唤姬辇,那厢1>使用。〔申包胥2>云〕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今蒙大王怜愍敝国,肯发救兵,有劳元帅领兵前赴,真乃小官万幸。 〔注解〕
(1) 那厢:这边、这里。
(2) 申包胥: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楚国大夫。本姓公孙,名包胥,因封于申,故号申包胥。
3. 「如雷贯耳」指像雷声传入耳朵样响亮,比喻人名气很大,众所共闻。这句成语常见於戏曲小说中,如元代郑廷玉所写的戏曲《楚昭公》,故事中写到春秋时吴王阖闾珍爱的一把宝剑飞入楚国,为楚昭公所得。吴王屡次向楚昭公索剑,楚昭公都不肯还。吴王一气之下,便下了战书,结果楚国被吴国伍子胥等人打得大败。楚国大夫申包胥,前往秦国商借救兵,但秦王不肯出兵,申包胥就在秦国痛哭七天七夜。秦昭公看申包胥日夜号哭,忠烈动人,心受感动,于是答应借申包胥十万雄兵,命姬辇为主帅,助楚昭公复国。姬辇向申包胥报到时,申包胥即说:「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蒙秦王怜悯,发兵相救,有劳元帅领兵前往,真是楚国人民的万幸!」这里就用了「如雷贯耳」来称赞姬辇名气很大。因为这句成语是用来赞颂他人的声名,所以常和「久闻大名」、「久仰大名」连用。
1.
好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比喻人名气很大,众所共闻。【例】提起陈博士大名,真是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1.
好像雷声传入耳朵那样响亮。比喻人名气很大,众所共闻。元.郑廷玉《楚昭公》第四折:「久闻元帅大名,如雷贯耳。」《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久仰先辈大名,如雷贯耳。」也作「如雷灌耳」。
如雷贯耳的详细解释
词语: 如雷贯耳
拼音: rú léi guàn ěr
解释:
- 比喻名声很大,像雷声一样传到耳朵里,使人听得非常清楚。
- 形容人的名声、事迹等非常响亮,广为人知。
来源:
- 出自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其中,“角声满天秋色里”,指的就是角声响亮,传遍整个战场。
用法:
- 常用作褒义词,用来形容人或事的名声或影响力。
- 多用于书面语,口语中也常用。
例句:
- 他的名字如雷贯耳,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 这位老先生的医术如雷贯耳,远近闻名。
- 那个公司的产品如雷贯耳,质量非常可靠。
近义词:
- 名声大噪
- 声名远播
- 赫赫有名
反义词:
- 不为人知 *默默无闻
- 籍籍无名
其他:
- “如雷贯耳”的“雷”是指雷声,“贯耳”是指穿过耳朵,形容声音很大、很响亮。
- 该词语的使用范围比较广泛,可以用来形容各种名声或影响力。
总结:
“如雷贯耳”是一个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名声或影响力很大,广为人知。它具有褒义色彩,常用于书面语和口语。
分词解释
rú
1 依照顺从:~愿。~意。~法炮制。2 像,相似,同什么一样:~此。~是。~同。~故。~初。游人~织。3 比得上,及:百闻不~一见。自叹弗~。4 到,往:~厕。5 假若,假设:~果。~若。假~。6 奈,怎么:~何。不能正其身,~正人何?7 与,和:“公~大夫入”。8 或者:“方六七十,~五六十”。9 用在形容词后,表示动作或事物的状态:突~其来。10 表示举例:例~。11 应当:“若知不能,则~无出”。12 〔~月〕农历二月的别称。13 姓。léi
1 由于下雨时带异性电的两块云相接,空中闪电发出的强大的声音:~电。~鸣。~动。~雨。~霆。~厉风行。2 军事用的爆炸武器:地~。鱼~。布~。扫~。~管。3 〔~池〕古水名,在今中国安徽省望江县。现用于成语“不敢越~~一步”,喻不敢越出一定的范围。4 姓。guàn
1 古代穿钱的绳索(把方孔钱穿在绳子上,每一千个为一贯):“~朽而不可校”。腰缠万~。2 穿,通,连:~穿。~串。~通(➊连接,沟通;➋对学术等全部透彻地了解)。连~。~注。~彻。~珠(连珠成串,常用来形容声音的圆润动听)。鱼~而入。3 古同“惯”,习惯。4 原籍,出生地:籍~。5 姓。ěr
1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背(bèi)。~垂。~鬓厮磨(mó)。~穴。~聪目明。~濡目染。2 像耳朵的东西:木~。银~。3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房。鼎~。4 听说:~闻。~软。~顺(指年至六十,听到别人的话,就能知道他的微妙的意思,后指人六十岁)。5 文言助词,而已,罢了:想当然~。6 文言语气词(大致同“矣”):“且壮士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