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乙问的拼音、解释、组词

甲乙问的简介:

jiǎ yǐ wèn
1.故设甲乙双方,互为答问,以辩明疑难。

  • AI解释

《甲乙问》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问答式教学或讨论形式,主要见于古籍文献之中。在这样的文本中,“甲”和“乙”是两个假定的角色名称,用来代表提出问题的一方和回答问题的一方,这种形式主要用于阐明概念、解疑释难或者探讨某个话题。

详细解释

  • 形式特点:《甲乙问》多以对话的形式出现,通常由甲方向乙方提出问题,乙方则对这些问题进行解答。这种方式既能清晰地展示论题的各个方面,也能使读者或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的本质。

  • 教育价值:“甲乙问”这种形式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和深化理解,还能够锻炼参与者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造句

  1. 在《庄子》中就有许多“甲乙问”的例子,如在《大宗师》篇中的讨论。
  2. 小明和小华在学习古文时就用“甲乙问”的方式相互提问,这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兴趣和理解力。
  3. 教师常常使用“甲乙问”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这种教学方法既生动又富有成效。
  4. 通过阅读《史记》,我们能感受到司马迁运用“甲乙问”手法写人物对话的技巧和魅力。
  5. 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两位学者就某一理论展开了激烈的“甲乙问”,双方都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

希望这些例子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甲乙问”的形式。

分词解释

jiǎ

1 天干的第一位,用于作顺序第一的代称:~子。花~(六十岁的人)。2 居于首位的,超过所有其它的:~等。3 古代科举考试成绩名次的分类:一~(名为“进士及第”);二~(名为“进士出身”);三~(名为“同进士出身”)。4 古代军人打仗穿的护身衣服,用皮革或金属叶片制成:盔~。~兵。~士。5 现代用金属做成有保护功能的装备:~板。装~车。6 某些动物身上有保护功能的硬壳:龟~。7 手指或脚趾上的角质硬壳:指~。8 旧时户口编制单位:保~。~长。9 植物果实的外壳:~坼(外表裂开)。10 古同“胛”,肩胛。

1 天干的第二位,用于作顺序第二的代称。2 指代一方:甲方~方。~型脑炎。3 中国古代乐谱的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7”。4 姓。

wèn

1 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询~。~答。~题。~鼎(指图谋夺取政权)。~津。质~。过~。2 为表关切而询问:慰~。~候。~长~短。3 审讯,追究:审~。~案。唯你是~。4 管,干预:概不过~。5 向某人或某方面要东西:我~他借几本书。6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