侍郎的拼音、解释、组词

侍郎的简介:

shì láng/làng
1.古代官名。秦汉郎中令的属官之一。 2.古代官名。汉制,郎官入台省,三年后称侍郎。隋唐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 3.古代官名。晋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主更值执戟,宿卫殿门。东汉时任尚书属官满一年称尚书郎,满三年称侍郎。至唐时改称郎中,以员外郎为其副。直到清末,又改各部侍郎为各部副大臣。【例】兵部侍郎

1. 职官名:(1)秦汉时郎中令的属官,主更值执戟,宿卫殿门。东汉时尚书属官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魏晋以来只称郎。隋朝又称侍郎,并置员外郎,炀帝时各部置侍郎一人,为尚书的副贰,而改各司侍郎为郎。唐改郎为郎中,以员外郎为之贰,历代因之。沿至清末,又改各部侍郎为各部副大臣。(2)晋时各王国皆有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主掌赞相威仪,通传教令。

《侍郎》一词在古代汉语中指的是中国古代官职的一种,其主要职责是侍奉皇帝、辅佐君王或者负责一些特定的工作。具体来说,“侍郎”这个词来源于“侍”和“郎”,分别表示陪侍和少年官员之意。“侍郎”是汉朝开始设立的官职名称,后来发展为文臣中的高级职称之一。

在宋朝时,侍郎主要分为左、右两侍郎,并且成为了各部尚书之下的次一级官员。到了明清时期,“侍郎”作为正三品至从二品官员,在中央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各部中都有设置。

造句

  1. 昔日的文臣武将,如今多已离世,唯有那曾经的侍郎之位,依旧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2. 在古代宫廷之中,侍郎负责传达君王旨意,处理日常政务,可谓权责重大。
  3. 他梦寐以求的就是能够成为朝廷的一名侍郎,为国家效力,辅佐明主。
  4. 翻阅古籍时,常常可以看到那些曾经的侍郎们,他们或是文采斐然、或是刚正不阿,各具特色。
  5. 虽然现代已不再有“侍郎”这一官职,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人们仍会用它来比喻职位较高且需辅佐他人的角色。

以上就是关于“侍郎”的详细解释及其五个造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分词解释

shì

伺候,在旁边陪着:服~。~立。~者(侍奉左右的人)。~从。~读(给帝王讲学的人)。~坐。~役(仆人)。

láng,làng

1 对年轻男子的称呼:大~。~才女貌。2 对某种人的称呼:货~。女~。3 旧时妻称夫或情人:~君。4 封建时代的官名:~中(①古官名;②中医医生)。侍~。员外~。5 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