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松画派的拼音、解释、组词
巴比松画派的简介:
bā bǐ sōng huà pài
19世纪产生于法国。巴比松系巴黎近郊的一个村庄。1848年,以特奥陀·卢梭为首的部分青年画家因不满学院派的艺术和官方沙龙审查制度,先后来此定居作画。他们以农民生活、农村风景为题材,主张走出画室,“回到自然”。作品具有真实、朴素、田园诗般的风格。代表人物还有米勒、杜普雷等。
19世纪产生于法国。巴比松系巴黎近郊的一个村庄。1848年,以特奥陀·卢梭为首的部分青年画家因不满学院派的艺术和官方沙龙审查制度,先后来此定居作画。他们以农民生活、农村风景为题材,主张走出画室,“回到自然”。作品具有真实、朴素、田园诗般的风格。代表人物还有米勒、杜普雷等。
- AI解释
《巴比松画派》是指19世纪法国风景绘画的一种艺术流派,主要活跃于1830年至1870年间。这一时期的画家们聚集在巴黎西南部的一个小村庄——巴比松(Barbizon),他们以自然主义的态度进行创作,追求直接描绘自然景色,真实地再现光线、色彩和氛围,力求通过风景绘画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详细解释
- 代表画家:包括让-弗朗索瓦·米勒(Jean-François Millet)、弗雷德里克·巴托尔迪(Frédéric Bazille)、卡米耶·柯罗(Camille Corot)等人。
- 创作特色:
- 重视自然,追求真实再现自然景色的色彩和光线效果;
- 倡导户外写生(直接在自然中作画),以便更准确地捕捉到自然景色的瞬间变化;
- 在构图上强调对自然景观的整体性把握,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细节描绘;
- 艺术家们共同致力于探索并表达风景中的情感和精神内涵。
造句示例
- 巴比松画派的作品常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
- 这幅油画完美地展现了巴比松时期画家对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 在那片阳光下,我仿佛能听到巴比松画派画家笔下的每一阵风。
- 他的绘画技法明显受到了巴比松画派的影响。
- 那座小镇不仅保留了巴比松画派的精神遗产,还成为了艺术爱好者的朝圣之地。
分词解释
巴
bā
1 粘结着的东西:泥~。锅~。2 粘贴,依附在别的东西上:饭~锅了。~结别人。3 贴近:前不~村,后不~店。4 盼,期望:~望。5 张开:~着眼睛。6 古国名,在今中国四川省东部。7 中国四川省东部,泛指四川:~蜀。~山蜀水。8 词尾,读轻声:尾~。嘴~。9 大蛇:~蛇(传说中能吞大象的蛇)。10 气压的压强单位。11 压强单位。12 姓。
比
bǐ
1 较量高低、长短、远近、好坏等:~赛。~附。对~。评~。2 能够相匹:今非昔~。无与伦~。3 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三~二。4 表示两个数字之间的倍数、分数等关系:~例。~值。5 譬喻,摹拟:~如。~方。~兴(xìng)(文学写作的两种手法。“比”是譬喻;“兴”是烘托)。~画。~况(比照,相比)。6 靠近,挨着:~~(一个挨一个,如“~~皆是”)。~肩继踵。~邻。鳞次栉~。7 和,亲:~顺。8 及,等到:~及。
松
sōng
1 种子植物的一属,一般为常绿乔木,脂可提取松香或松节油等。种子可榨油和食用:~针。~脂。~香。~子。2 稀散,不紧密,不靠拢,与“紧”相对:捆得太~。土质~软。3 宽,不紧张,不严格:规矩太~。~懈。4 放开:~手。~绑。~心。5 用瘦肉做成的茸毛或碎末形的食品:肉~。鱼~。6 姓。
画
huà
1 绘图:绘~。~图。~像。~地为牢。~脂镂冰(在凝固的油脂或冰上绘画雕刻,一融化就都没有了,喻劳而无功)。2 图像:~面。~片。~坛。~板。~卷(juàn )(①成卷轴形的画;②喻壮丽的景色或动人的场面)。~外音。图~。诗中有~。3 写,签押,署名:~到。~卯。~押。~供。4 用手、脚或器具做出某种动作:比~。指手~脚。“曲终收拨当心~”。5 字的一笔称一画:笔~。6 同“ 划 ”。
派
pài
1 水的支流:九~(指长江支流之多)。2 一个系统的分支:~系。~别。~性。党~。3 作风,风度:正~。气~。~势。~头。4 分配,指定:~赴。~驻。~遣。委~。5 指摘:~不是。6 量词(❶用于派别,如“两~的意见争论不休”;❷用于景色、气象、语言等,前面用“一”字,如“一~胡言”、“好一~北国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