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诸己的拼音、解释、组词
反求诸己的简介:
求:追究,寻求;诸:“之于”的合成词。反过来追究自己。指从自己方面找原因。
- 成语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AI解释
1. 反过来自我省察。指从自己本身找出原因,自我反省。#语本《论语.卫灵公》。
2. #《论语.卫灵公》1>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注解〕 (1) 典故或见于《礼记.射义》、《孟子.离娄上》、《孟子.公孙丑上》。〔参考资料〕 ■《礼记.射义》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诸己,己正而后发;发而不中则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孔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孟子.公孙丑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离娄上》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荅,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扑鬘配命,自求多福。』」
3. 《论语.卫灵公》里有一段话:「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意思是说君子为人处事,事事都要求自己能够做到完美的地步,符合善良的德行,而那些没有人格修养的人就不是这样了,不论什么事,总是严厉地要求别人,却从不要求自己。这里主要在说明君子和小人的差别所在,后来从这里的语意衍生出「反求诸己」这个成语,是指从自己本身寻找原因,追究责任,做好自我反省及检讨改进的功夫。在《礼记.射义》中有提到关于射箭的礼仪:射箭的时候,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姿势,一切姿势预备好之后才发射。如果没有打中目标,也不可以埋怨技术胜于自己的人,应该反过来检讨自己,再加强改进。《孟子.离娄上》则是提到:「我喜爱人们,但人们却不亲近我,就表示自己还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要自我反省,尽己所能,再好好修养自己的德行。」这二处所说的虽然是不同的事件,但却都表达了同一个意念,在为人处事上,要时时「反求诸己」,而不是一味地要求别人,或是将责任归咎于他人。
1. 反过来检讨自己。【例】凡事要反求诸己,不要老是苛责别人。
1. 反过来要求自己。《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
《反求诸己》是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出自于《礼记·中庸》,原文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这里的“反求诸己”是指在面对问题或矛盾时,不轻易归咎于外部因素,而是从自身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案。
具体解释: 1. 反:返回、倒转。 2. 求诸己:寻求自我的原因或责任。意指遇到问题时首先内省自己是否有做得不够的地方或者错误的原因在于自己。
在使用中,“反求诸己”强调了个人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倡导人们在遇到问题和冲突时先从自身找原因,通过自我反省来解决问题,并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完善。
以下是5个造句的例子:
- 小王因为项目进度拖延而与同事产生矛盾,但他并没有责怪他人,而是主动反思自己是否存在管理上的不足。
- 在团队讨论中,李经理面对不同的意见时没有急于批评别人的想法,而是通过“反求诸己”来寻找自己思维中的盲点。
- 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的学习成绩有所下滑,他并没有一味地责备学生或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首先从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态度上找原因。
- 小刘与朋友之间发生了争执,但当他冷静下来后意识到问题可能出在自己对友情的某些理解和处理方式上,于是采取了“反求诸己”的态度去思考如何改善两人关系。
- 面对工作中的挑战和困难,张经理总是能够以“反求诸己”为指导原则,积极寻找个人改进的空间和机会,从而不断提升团队的整体表现。
分词解释
fǎn
1 翻转,颠倒:~手(a.翻过手,手到背后;b.反掌)。~复。~侧。2 翻转的,颠倒的,与“正”相对:正~两方面的经验。~间(利用敌人的间谍,使敌人内部自相矛盾)。~诉。~馈。适得其~。物极必~。3 抵制,背叛,抗拒:~霸。4 和原来的不同,和预感的不同:~常。5 回击,回过头来:~驳。~攻。~诘。~思。~躬自问。6 类推:举一~三。qiú
1 设法得到:~生。~成。~知。~索。~证(寻求证据,求得证实)。~实(讲求实际)。~同存异。~全责备。~贤若渴。实事~是。2 恳请,乞助:~人。~告。~乞。~医。~教。~助。3 需要:需~。供过于~。zhū
1 众,许多:~位。~君。~侯。2 “之于”或“之乎”的合音:投~渤海之尾。3 犹“之”:“能事~乎?”。4 犹“于”:“宋人事资章甫适~越”。5 语助,无实在意义:“日居月~,照临下土”。6 姓。jǐ
1 对别人称本身:自~。知~。反求诸~。推~及人。~所不欲,勿施于人。2 天干的第六位,用作顺序第六的代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