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组词
小常见的组词有:小康,小耳朵,小球,小媳妇子,小便宜,小人书,小僧,小贩,小热昏,小緑,小己得失,小睡,小白长红,小绢,小家婆,小简,小气候,小浪底水利枢纽,小异,小拘,小夜班,小牲,小产,小倦,小童,小道大成,小农经济,小妾,小巽他群岛,小会同
词语 | 解释 |
---|---|
小康 | 小康 xiǎo kāng①儒家指比“大同”理想较低级的一种社会。其特征为“天下为家”,即天下为一家一姓之天下,国家政权父子相传,兄弟相及,并以礼义作为纲纪来维护社会制度和秩序。主要指夏禹、成汤、周文王、周武王统治时期。参见“大同”。②指家庭经济较宽裕,过着中等水平的生活:小康之家|家道小康。 |
小耳朵 | 小耳朵 xiǎo ěr duǒ1.偷听消息的人。 |
小球 | 小球 xiǎo qiú1.小玉。 2.小的圆形物体。 3.指乒乓球﹑羽毛球等球类运动项目。 |
小媳妇子 | 小媳妇子 xiǎo xí fù zǐ1.旧时指年轻女仆之已婚者。 |
小便宜 | 小便宜 xiǎo biàn/pián yí1.亦作"小便意"。 2.谓微小的利益。 |
小人书 | 小人书 xiǎo rén shū1.装订成册的连环画。 |
小僧 | 小僧 xiǎo sēng1.指未受大戒的年轻僧人。 2.和尚自称谦词。 |
小贩 | 小贩 xiǎo fàn1.本小利微的商贩。亦指所贩卖的货物。 |
小热昏 | 小热昏 xiǎo rè hūn1.曲种名。旧时流行在江浙一带的一种街头曲艺。原为卖梨膏糖的人作为招徕顾客的一种手段。唱词多以新闻时事﹑民间故事为题材。演唱时用一面小锣﹐三块竹板﹐边敲边唱。小热昏有苏州﹑杭州两派。现在搬上舞台表演的"小锣书"﹑"三敲赋"均属"小热昏"。 2.语言妄诞﹑行为荒唐的年轻人。 |
小緑 | 小緑 xiǎo lǜ/lù1.谓初萌嫩叶。 |
小己得失 | 小己得失 xiǎo jǐ dé shī小己:个人。指个人的得失。 |
小睡 | 小睡 xiǎo shuì1.假寐﹐打瞌睡。 |
小白长红 | 小白长红 xiǎo bái cháng hóng1.大大小小﹐红红白白。指各种颜色的花。 |
小绢 | 小绢 xiǎo juàn1.狭幅的绢。 |
小家婆 | 小家婆 xiǎo jiā/gū/jie pó1.小老婆。 |
小简 | 小简 xiǎo jiǎn1.稍微怠慢。 2.稍微简省。 3.简短的书信。 4.宋宣和以后﹐士大夫间通问﹐用骈俪文的笺启;又另附散文体手书﹐称为小简。 |
小气候 | 小气候 xiǎo qì hòu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小气候中的温度、湿度、光照、通风等条件,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人类的工作环境,家庭的生活情趣等。可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加以改善。 |
小浪底水利枢纽 | 小浪底水利枢纽 xiǎo làng dǐ/de shuǐ lì shū niǔ黄河干流上控制下游水沙的关键性工程。在河南洛阳以北40千米处。电站装机容量180万千瓦,年发电量51亿千瓦小时。主要作用是防洪、防凌、减淤,兼顾供水、灌溉和发电。1991年动工兴建。 |
小异 | 小异 xiǎo yì1.稍微不同。 2.指细微不同处。 3.微有特异。 |
小拘 | 小拘 xiǎo jú/gōu1.拘守小节。 2.稍稍拘泥于。 |
小夜班 | 小夜班 xiǎo yè bān1.工业生产中三班制的中班。 |
小牲 | 小牲 xiǎo shēng1.用作祭祀牺牲的羊﹑犬﹑豕。 |
小产 | 小产 xiǎo chǎn1.流产的通称。谓怀孕未足月而胎儿堕出。 |
小倦 | 小倦 xiǎo juàn1.微倦。 |
小童 | 小童 xiǎo tóng1.幼童﹐小孩。 2.亦作"小僮"。年幼的男仆。 3.古代国君夫人的自称。 4.古代国君居丧时自称。 |
小道大成 | 小道大成 xiǎo dào dà chéng儒家即礼乐政教以外的学说、技艺。虽是小技艺,却能取得大成就。 |
小农经济 | 小农经济 xiǎo nóng jīng jì1.农民的个体经济,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单位,生产力低,在一般情况下只能进行简单的再生产。 |
小妾 | 小妾 xiǎo qiè1.古称年轻女奴。 2.古代妇人谦称自己。 3.旧时谦称己妾。 4.指妾。以与妻相对为小﹐故称。 |
小巽他群岛 | 小巽他群岛 xiǎo xùn tā qún dǎo又名“努沙登加拉群岛”。马来群岛的最南部分。主要包括巴厘、龙目、松巴哇、弗罗勒斯、帝汶等岛。以巴厘和龙目两岛开发程度较高,经济较发达。 |
小会同 | 小会同 xiǎo huì/kuài tóng/tòng1.谓王使卿大夫与来朝的诸侯使臣行会同之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