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的组词
东常见的组词有:东齐,东北抗日义勇军,东圊,东郭之迹,东华,东挪西辏,东壁余光,东海逝波,东山之志,东道之谊,东真,东西南北,东丁,东南极洲,东丹,东挨西撞,东摇西摆,东夷,东方作,东鞮,东溜,东虢,东南之宝,东海扬尘,东陵侯,东序西胶,东床坦腹,东坛,东郡,东观之殃
词语 | 解释 |
---|---|
东齐 | 东齐 dōng qí1.指周朝时齐国。因地处周之东,故称。 |
东北抗日义勇军 | 东北抗日义勇军 dōng běi kàng rì yì yǒng jūn“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武装的统称。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的影响下,东北人民和国民党军队部分爱国官兵,组成了名为义勇军、救国军、自卫军等数百支抗日武装,在东北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给日本侵略军以沉重打击。但因缺乏统一领导和各部队间缺乏相互支援,至1933年春大部溃散。其中一部分,后来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的组成部分。 |
东圊 | 东圊 dōng qīng1.即厕所。旧时建筑,厕所多在屋子东角,故称。 |
东郭之迹 | 东郭之迹 dōng guō zhī jì指鞋破底漏,足迹印地。形容非常穷困、窘迫。 |
东华 | 东华 dōng huá/huà/huā1.传说仙人东王公又称东华帝君,省称"东华"。 2.明清时中枢官署设在宫城东华门内,因以借称中央官署。 3.泛指朝廷。 4.见"东华门"。 |
东挪西辏 | 东挪西辏 dōng nuó xī còu挪:挪借;辏:通“凑”,聚合。指各处挪借,凑集款项。 |
东壁余光 | 东壁余光 dōng bì yú guāng东邻墙壁上透过来的光。表示对他人有好处而对自己并无损害的照顾或好处。 |
东海逝波 | 东海逝波 dōng hǎi shì bō东逝大海的波涛。比喻大势已去,无法挽回。 |
东山之志 | 东山之志 dōng shān zhī zhì指隐居的念头。 |
东道之谊 | 东道之谊 dōng dào zhī yì东道:主人。谊:情谊。指主人的情谊。 |
东真 | 东真 dōng zhēn1.金元之际,蒲鲜万奴据辽东立国曰大真,历史上亦称东真,意为东方女真。参见"东夏"。 |
东西南北 | 东西南北 dōng xī nán běi指四方、到处、各地、普天下或方向;亦指到处飘泊,行踪不定。 |
东丁 | 东丁 dōng dīng/zhēng1.象声词。 |
东南极洲 | 东南极洲 dōng nán/nā jí zhōu横贯南极山脉以东的南极大陆,也称大南极洲。面积占整个南极大陆的三分之二,绝大部分在东半球。海岸较平直,轮廓大体呈半圆形。上覆冰盖厚度很大,冰下基岩地形比较平缓。 |
东丹 | 东丹 dōng dān1.复姓。 2.辽代属国名。 |
东挨西撞 | 东挨西撞 dōng āi xī zhuàng形容无固定目标,到处乱闯。同“东奔西撞”。 |
东摇西摆 | 东摇西摆 dōng yáo xī bǎi形容走路不稳。比喻容易动摇、不坚定。 |
东夷 | 东夷 dōng yí1.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 2.指三国吴。 3.特指清朝统治者。 4.旧指我国东方日本﹑朝鲜等国家。 |
东方作 | 东方作 dōng fāng zuò1.谓日出。 |
东鞮 | 东鞮 dōng dī1.古代泛指东方的少数民族。 |
东溜 | 东溜 dōng liū/liù1.东边的屋檐。 |
东虢 | 东虢 dōng guó1.西周诸侯国名。周武王封其弟虢叔于此,后为郑所灭。故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县境。参阅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历代州域形势.虢》。 |
东南之宝 | 东南之宝 dōng nán zhī bǎo指东南地区的杰出人才。 |
东海扬尘 | 东海扬尘 dōng hǎi yáng chén大海变陆地,扬起灰尘。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
东陵侯 | 东陵侯 dōng líng hóu/hòu1.指汉邵平。以种"东陵瓜"而著名。 |
东序西胶 | 东序西胶 dōng xù xī jiāo1.见"东胶西序"。 |
东床坦腹 | 东床坦腹 dōng chuáng tǎn fù指女婿。 |
东坛 | 东坛 dōng tán1.东方的祭坛。 2.谓在东边设祭坛。 |
东郡 | 东郡 dōng jùn1.郡名。秦置,汉因之。约当今河南省东北部和山东省西部部分地区。东汉以后,废置无常。 2.泛指京师以东诸郡。 3.特指夷陵郡。唐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东郡时题壁,南湖日扣舷。"朱鹤龄注:"夷陵郡,在夔州之东,故曰东郡。"一说,指江陵县。钱谦益注:"江陵,汉旧县,属南郡。史记:江陵,故郡都,西通巴巫,在巴巫之东,故曰东郡。" |
东观之殃 | 东观之殃 dōng guān zhī yāng孔子任鲁司寇时,杀少正于东观之下。后用以指杀身之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