哆的拼音、解释、组词
哆的基本解释:
1 〔~嗦〕发抖,战栗,如“冷得打~~”(“嗦”读轻声)。
哆的笔顺/笔顺名
丨,𠃍,一,ノ,㇇,丶,ノ,㇇,丶
竖,横折,横,撇,横撇,点,撇,横撇,点
-
1 丨
竖
-
2 𠃍
横折
-
3 一
横
-
4 ノ
撇
-
5 ㇇
横撇
-
6 丶
点
-
7 ノ
撇
-
8 ㇇
横撇
-
9 丶
点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哆嗦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参见「哆嗦」条。
2. 张口的样子。《里语征实.卷上.一字征实引王恽.食鲈鱼诗》:「口哆颊重出,鳞纤雪争光。」
详细解释
哆[duō]
〈象〉
形容敲击声 (【英】:tattoo)
【引】
1 《儿女英雄传》:张姑娘含着笑,皱着眉,把两只小脚儿点的脚踏儿哆哆的乱响。
哆[duō]
〈动〉
1 战栗 ([En.] tremble)。
【例】
如:哆唆(哆哩哆嗦。颤动;发抖);哆弄(方言:翻弄;摆弄)
2 哆哆(喋喋。说话没完没了) ([En.] chatter)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張口也。从口多聲。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張口也。从口多聲。丁可切
注解
『从口,多聲』,指该字为形声字 ,【口】为形旁,【多】为声旁。
【哆】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多聲』,即形声字中【多】是声旁,一般为上古造字时读音。反切注音:『丁可』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哆】字造字法为会意。
【哆】字字形结构为左右, 可拆字为“口 多”。
【哆】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二, 口部, 现代部首为口, 笔画为9画。
【哆】字异体字:侈 拸 誃。
《说文解字》注解
(哆)張口也。小雅。哆兮侈兮。毛曰。哆、大皃。从口。多聲。釋玄應㒳引說文殆可切。此本音隱。唐韵丁可切。十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