仞的拼音、解释、组词
仞的基本解释:
1 古代计量单位:一~(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山高万~。
2 测量深度。
3 古同“韧”,坚韧。
仞的笔顺/笔顺名
ノ,丨,㇆,ノ,丶
撇,竖,横折钩,撇,点
-
1 ノ
撇
-
2 丨
竖
-
3 ㇆
横折钩
-
4 ノ
撇
-
5 丶
点
- 小字典
- 简编版
- 修订版
- 详细解释
- 说文解字
解释-来源《小字典》
1. 量词。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为一仞。如:「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解释-来源《简编版》
1. 量词。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为一仞。【例】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经.旅獒》)
解释-来源《修订版》
1. 量词。古代计算长度的单位。八尺为一仞,一说七尺为一仞。《说文解字.人部》:「仞,伸臂一寻,八尺。」《书经.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
2. 测量深度。《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度厚薄,仞沟洫。」晋.杜预.注:「度深曰仞。」
3. 辨认。通「认」。《淮南子.人间》:「非其事者勿仞也,非其名者勿就也。」
4. 填塞、充满。通「牣」。《史记.卷三.殷本纪》:「益收狗马奇物,充仞宫室。」
详细解释
仞[rèn]
〈名〉
【本义】: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
【造字法】:形声。从人,刃声。
1 同本义 ([En.] ren,an ancient measure of varying length)
【引】
1 《说文》:仞,伸臂一寻八尺也。
2 按,诸说不一
【引】
1 《礼记·祭义》:筑宫仞有三尺。
2 《考工记·匠人》:深八尺谓之洫,深二仞谓之浍。
3 《列子·汤问》: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4 唐· 王之涣《凉州词》:一片孤城万仞山。
5 《论语·子张》:夫子之墙数仞。
3 春秋时楚地名,在今湖北省十堰市东 ([En.] Ren village)
【引】
1 《左传》:子越自 石溪, 子贝自 仞以伐 庸。
4 用同“刃”。锋刃,借指刀剑之类的兵器 ([En.] same as“刃”﹞]
【引】
1 《正字通》:仞,通作刃。
仞[rèn]
〈动〉
1 测量深度 ﹝en#:[fathom)
【引】
1 《左传》:计丈数,揣高卑,度厚薄,仞沟洫。
2 “认”的古字。
3 承认 ([En.] admit)
【引】
1 章炳麟《四惑论》:公理者,犹云众所同仞之界域。
4 通“认”。辨认 ([En.] recognize)。
【例】
如:仞识论(认识论)
5 认为,当作 ([En.] regard as)
【引】
1 《淮南子·人间》:非其事者勿仞也…。仞人之事者败。
2 清· 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惟通州五代所置,向无郡名,政和末,始赐名 静海,史家遂误仞改州为郡矣。
6 通“忍” ([En.] tolerate)
【引】
1 《墨子》:是故百姓冬不仞寒,夏不仞暑,作疾病死者,不可胜计也。
仞[rèn]
〈形〉
1 通“韧”。柔软而坚固 ([En.] pliable but strong)
【引】
1 《易·革》:巩用黄牛之革。 三国魏· 王弼注:“牛之革坚仞不可变也。”
2 通“牣”。满,充满 ([En.] full)
【引】
1 司马相如《上林赋》:虚宫馆而勿仞。
2 司马相如《子虚赋》:充仞其中者。
【例】
又如:仞积(堆满)
《说文解字》许慎原文
伸臂一尋,八尺。从人刃聲。
《说文解字》大徐本原文
伸臂一尋,八尺。从人刃聲。而震切
注解
『从人,刃聲』,指该字为形声字 ,【人】为形旁,【刃】为声旁。
【仞】字《说文解字》读音解析:『刃聲』,即形声字中【刃】是声旁,一般为上古造字时读音。反切注音:『而震』切。注:许慎《说文解字》原稿不含反切注音,现存切韵多为北宋徐铉引注《唐韵》反切所加。
【仞】字本义为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
【仞】字造字法为形声:从亻、刃声。
【仞】字字形结构为左右, 可拆字为“亻 刃”。
【仞】字收录于《说文解字》卷八, 人部, 现代部首为亻, 笔画为5画。
《说文解字》注解
(仞)伸臂一尋八尺。按此解疑非許之舊。恐後人改竄爲之。尺部下云。周制寸尺咫尋常仭諸度量。皆以人之體爲法。假令尋仭同物。許不當㒳舉之矣。諸家之說仭也。王肅、趙岐、王逸、曹操、李筌、顏師古、房玄齡、鮑彪諸人並曰八尺。而鄭周禮儀禮注、包咸論語注、高誘注呂氏春秋、王逸注大招招䰟、李謐明堂制度論、郭璞注司馬相如賦用司馬彪之說、陸德明莊子釋文則皆謂七尺。淮南子原道訓注八尺。而覽冥訓注則云七尺。百仭者七百尺。證以呂氏春秋注則原道注可疑。近歙程氏瑤田通藝錄有說曰。言七尺者是也。楊雄方言云。度廣曰尋。杜預左傳仭溝洫注。度深曰仭。二書皆言人伸㒳手以度物之名。而尋爲八尺、仭必七尺者、何也。同一伸手度物。而廣深用之。其勢自不得不異。人長八尺。伸㒳手亦八尺。用以度廣。其勢全伸而不屈。而用之以度深。則必上下其左右手而側其身焉。身側則胸與所度之物不能相摩。於是㒳手不能全伸而成弧之形。弧而求其弦以爲仭必不能八尺。故七尺曰仭。亦其勢然也。說文測下云。深所至也。玉篇云。度深曰測。測之爲言側也。余說與之合矣。玉裁謂。程說甚精。仭說可定矣。考工記。廣二尋、深二仭謂之澮。倘其度同八尺。何不皆曰二尋。如上文廣二尺、深二尺之例也。許書於尺下旣尋仭兼舉。尋者、八尺也。見寸部。則仭下必當云七尺。今本乃淺人所竄易耳。程氏又曰。小爾雅云四尺。應邵云五尺六寸。此其繆易見也。从人。刄聲。而震切。十二部。或借爲牣滿字。孟子。掘井九軔。借軔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