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涵虚亭

作者:苏轼宋代

水轩花榭两争妍,秋月春风各自偏。
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

分类:

作者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涵虚亭》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水轩花榭两争妍,
秋月春风各自偏。
惟有此亭无一物,
坐观万景得天全。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苏轼和他的朋友文与可洋在川园池中的一座亭子——涵虚亭。诗人观察到水轩和花榭之间的竞相绽放,秋月和春风各自偏爱不同的景物。然而,只有涵虚亭是空无一物的,而坐在这里观赏却能获得全天的美景。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苏轼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生活的领悟。诗中的水轩和花榭象征着世间的繁华和美丽,而秋月和春风则代表不同季节的景色。然而,诗人指出只有涵虚亭是空无一物的,这里没有花木草地,没有繁华景象,却能坐观万景,得到全天的美景。这种对无为自然、虚无和空灵之美的赞美,反映了苏轼对人生境界的追求。

涵虚亭作为诗人的静思之地,象征着诗人的心灵净土。它不受外界繁杂的事物干扰,只有空灵的美景,给予诗人宁静和安详。诗人通过坐在涵虚亭中,观赏天地间的万象,达到超脱尘俗、心境宁静的境地。这种境界的追求与宋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想有关,他们倡导“以文会友”,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越,与自然相融合。

整首诗词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色和内心世界的感悟,以及对虚无的追求。这种追求虚无、超然于世的境界,是苏轼文学思想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他对人生境界追求的体现。诗中描绘的涵虚亭成为了诗人心灵的净土,展现了苏轼对自然之美和内心宁静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hé wén yǔ kě yáng chuān yuán chí sān shí shǒu hán xū tíng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涵虚亭

shuǐ xuān huā xiè liǎng zhēng yán, qiū yuè chūn fēng gè zì piān.
水轩花榭两争妍,秋月春风各自偏。
wéi yǒu cǐ tíng wú yī wù, zuò guān wàn jǐng dé tiān quán.
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